中资进港,虎气生生逐浪高

2019-12-1609:01:39中资进港,虎气生生逐浪高已关闭评论

渐入正轨

中资在港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中资发展迅速所取得的业绩是有目共睹的。 社会主义性质的资本, 在资本主义体制下运作, 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在探索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有一些人, 对中资驻港的目的不明确, 认为是要取代英资,驱逐英资势力, 甚至有人寄希望于未来的特别行政区政府, 在其庇护下获得某种 行业的垄断地位。 这完全是误解。 中国政府希望并欢迎英资留在香港, 继续发挥作用。香港现有的经济体制, 已被事实证明是有效的, 它促成香港取 得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 其不完善之处, 须不断修正补充, 但不会有大的变动。

很显然, 中资在人们心理上, 会形成某 种政 治优势。 就算是有, 它的作用又有多大呢? 本书曾谈及曹光彪创立港龙航空, 夸大港龙 的中资背景, 欲在九七取代英资国泰航空。北京方面并不偏袒曹光彪, 驻港中资权威人土荣智健亦未配合曹光彪, 更厉害的是经 济法则这只无情的手把曹氏拖入困境-连连亏损, 赤字急增, 政治优势化为乌有, 港龙易手国泰。

驻港中资, 有些人不是凭真本事进来的, 靠的是家庭背景; 有些是观念始终转不过来, 把内地都要摈弃的旧模式搬来香港; 有些人来港动机不纯, 为的是看世界, 得高补贴, 并牟取私利。某省一家驻港公司, 其负责人连证券、 外汇市场的ABC都弄不懂, 就把带来的开拓业务的巨款拿去炒股炒汇, 结果全军尽墨。

某家中资机构财务管理混乱,为工作人员贪污开了方便之门,工作人员去澳门豪赌, 去泰国逍遥,待闹出问题,这边才发觉财务漏洞。

某家由高干子弟组成的公司, 拉港澳商界名人入股, 并在港将公司上市,市值高达10多个亿。据他称,背景通天, 在北京没他办不成的事。 香港某家杂志说: 他创造了一个 神话, 人们看到了陈松青的影子。 又据悉, 有的人本不是高干子弟, 拉虎皮做大旗, 自称是“太子党” .

《香港概论》在有关章节指出:“80年代以来,中资在港发展很快, 在取得初步成果的同时, 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诸如: 中资机构数量过多,成份复杂(甚至有冒牌的);经营混乱, 管理不善; 少数机构人员作风不正, 营私舞弊, 等等。 这些缺点和失误,使得中资的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度遭受菲议, 影 响到中资的声誉。 因此,国务院及中国驻港领导机构于1988年开始对驻港中资机构进行了一次整顿。 除了组织、 制度上的整顿之外,着重明确中资在香港的发展方 针,就是: 既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又有利于香港的稳定繁荣, 不是单纯为了赚钱, 不是同香港人抢饭碗。 中资机构在香港有两个目的,一是起窗口作用, 引进技术设备,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二是从事转口贸易。 中资投入香港不是要占领香港经济阵地, 而是要支持香港的经济和稳定繁荣。 在过渡期间和实施 '一国两制' 之后, 都是如此。

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

在香港生存发展, 就必须遵循自由经济基本规律和游戏规则。 从整体上看,还有相当部分的中资机构业务及财务 状况不尽加人意。 个别机构, 几乎成了财政黑洞, 年年须内地主管部门注资补 贴。 须知, 交学费是有限的, 学期亦是有限的, 抱着“反正不是亏自己” 的观念, 是极为错误的。

所幸的是, 经过10多年的磨练,大部分中贤渐上正轨,稳步发展, 必将结出丰硕之果。

荣智健仅用数年时间, 就把中信泰富经营成香港十大财团之一, 实在不简单。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