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者说
香港对内地来的移民,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任何初来的移民,都得经历一段最艰苦的时期,香港是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机会基本平等。 有入成功了,脐身富 翁名流; 有人 仅仅是站 稳了脚, 仍处在下层社会。 因此, 从某种意上说, 香港既是天堂, 又是地狱。天堂的大门,只向成功者启开。50年代后,从内地来港的移民成为亿万富翁者, 至少有百位以上。 如前面章节介绍的曾宪 梓等, 本节介绍的,是几位内地文革结束后, 来港发迹的新移民。
1976年,中山籍的杨永强申请来港,在亲戚的承包工程做地盘工, 每日工酬15港元。杨永强23岁,从头开始做 “ 小学生” 。
“如果不读书,到香港就会被好多人瞧不起。 我决心要做到比香港人更香港,于是去读夜校, 又考牌,什么牌都考, 车牌、 水管工牌、 建筑牌。 当时的确很辛苦,在地盘上忙了一天, 收工吃个汉堡包就去上课。”
杨永强勤奋好学, 懂得如 何适应新环境。 不久, 他就做上判头, 1978年, 花8000港元在钻石山买了一间木屋住,1981年趁地产高潮, 转卖给一个新移民, 套现4万,升值4倍多。“又赚住, 又赚钱,这 对我是一个很大启发。" 杨永强把奋斗座标定在地产业。 为资本积累, 他不断地从建筑公司承包工程。1985年,他有足够的资本, 做炒卖黄 埔花园楼花的豪客, 尔后, 用攒下的钱买 地盖 楼, 在海滨道树起一幢工业大厦。
1988 年, 杨永强跑到加拿大做地产生意,90年代,杀回广东老家,大做地产生意。 杨永强不仅是地产大好友,还是慈善大豪客;他捐出3000万港元, 兴建顺德电视大厦。
杨永强有6辆名牌,奔驰600、奔驰500型新款跑车、价值170万的保时捷911型。 杨永强还是游艇迷, 他目前用的是第3艘。游艇在美国订造,净造价100万美元,另配卫星导航设备, 总价值1000多万港元。
杨永强是顺龙 地产、 多 福发展两间公司的主席, 记者问他身家, 他说市值天天在变,很难计算。 据他在广东捐款近5000万的巨额, 他的身家以亿计算毋须置疑。记者又问他来港这么多年,最大感受是什么?
“香港只认赢, 不认输。”
1946 年出生上海的张宇, 也是1976 年来港的。 他父亲是 旧上海渣打银行的职员, 由于家庭出身不好, 张宇进不了重点大学, 他在文革初期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英语系,下放做农民, 尔后才调中学任教。
张字来港,口袋里仅有10元港币, “最初在姐姐的洋服店当推 销员,亦曾先后做过家庭电器销售员和 钢材经理。
张字在接受《资本》杂志采访时坦言道: “做生意不是我的愿望,但因当时的环境实在太贫困, 我得要改变自己, 才有机会达到自己的目标。 没有钱, 什么也是空谈罢了。
熟悉环境, 适应环境, 是新移民立足的第一步。 凭张宇出色的英语, 他完全可过“三关”, 获得教师资格。 老 师有稳定的收入, 但又有多大作为呢? 张字在次年, 参加香港国语演讲比赛, 获得亚军级 3000 港元奖金。
在此之前, 张宇因一次偶然的机会, 帮朋友出售了一个住宅单位, 朋友给他1500港元佣金,张字脸红耳赤不好意思接受, 在朋友的开导下, 他终于心安理得地领受了.“那1500港元相对自己在中国当教师时48.5元人民币的月薪, 高出不知多 少倍, 可能就是这笔酬金, 使我开始对地产业产生兴趣,同时, 也激发起我要在地产界创一番事业的雄心。"
张宇获3000港元演讲奖金,毫不犹豫成立一间地产经纪公司文华地产。那时内地来的知识分子, 受的正统教育太多, 思想束缚太多, 张宇跨越了这步, 他不失时机把握住机遇。 当时地产大旺,张宇斩获不少, 生意愈做愈大, 由文华地产经 纪, 到科伦集团的主席。
到1994年,张字已有能力斥资10亿, 在老家上海南外滩兴建一座4.3 万平方米的高级商业办公大楼-一科伦大厦传媒纷纷报道香港地产新星张宇,归纳他来港的发迹史:
“从10元到10亿"!
有人说张字是幸运之神, 张字说:“我 以智慧和勤奋赚取金钱。” 投身商业的张宇, 并没忘记曾与他极有缘份的文化教育, 近些年, 他在这方面捐助的善款近千万港元。
张字感叹道: “人生本是过客, 我这个过客有 很多艰辛的经历, 既睡过猪棚边和火车站, 也曾做过开山劈石等粗重活。 文革给我很深刻印象, 在坏环境下, 好人也会坏; 但另一方面, 却可以说是对我的一种磨练。 在世界上不付出, 不会有收获。”
黄 仕灵来港时间不长, 发迹之 快,被 视为新 移民中的异数。 他走的不是人人都看好的地产发达之路,他把目标盯着庞大的内地市场.
黄什灵说他发愤的动力不是香港的拜金主义, 而是他饱受磨难的过去。“我原籍中山附近的江门县,1949年出生。 父亲经营双燕牌米粉, 是广东五大米粉商之一, 解放后父母和我于1951 年来港定居, 经 销家族制造的米粉。 1953 年, 父亲眼见内地政局已安定下来, 便举家迁回江门, 孰料 1954年内地进行三反、 五反运动, 家里的资产荡然无存, 父亲成为破落商家, 我们的家庭成员被列为黑七类, 在政治上倍受歧视。
黄仕灵初中毕业, 正好碰上文化大革命, 他得不到工作, 靠上山打柴挑到市场去卖。 黄仕灵最早的经商锻炼, 是从出卖血汗开始的。
改革开放, 黄 仕灵与港商合 作, 开设电器维修中心。 港商出资, 黄仕灵出技术, 那时, 会家电修理的人很少,氏凭手艺, 一个月有二三百块收入, 在当时是很惊人的数目。
黄仕灵从1975年起申请来港“照顾” 姑母, 多年未果, 也就渐渐淡忘。没想到申请到1987年批下来, 此时黄仕灵已是电器经销商, 是内地概念中的万元户。
黄仕灵知道, 凭这区区10多万元(人民币),在香港简直就算不得什么“款”,反而会增加自己的依赖心理。黄 仕灵破釜沉舟, 把资产都留给家人,赤手空拳来到香港。
黄仕灵当年下半年,就赚100万港元, 次年盈利 400 万港元, 迁付清了3000多平方英尺的鹤园街写字楼。黄仕灵说, 我来自内地, 熟悉内地的市场行情,也有一个经销关系网, 我得好好利用。内地家电名牌少,我赚这之间的差价.
东宁成立之初,仅黄仕灵一个人,是内地人常讥讽的 “皮包公司" 。 “头脑是资本,信息是生意, 经纪是正当职业." 黄仕灵对内地将皮包公司一棍子打死的做法颇有微辞。
4年后,内地人再也不说东宁是皮包公司了。东宁集团香港总部有60余名职员, 东宁旗下的内地电器企业有员工2400人, 1991年营业额突破4亿港元。
黄仕灵身家上亿, 港刊称黄仕灵:“他在香港发迹速度之快, 可说是新移民中罕见的例子, 值得香港人借鉴。 "作为一个成功者,黄仕灵对香港心存感激。 他说: "年轻时被人列为黑七类的心情永远不能忘怀, 我一看见文革批斗的电影, 便不期会掉下眼 泪来。”
诚然, 内地来的新移民, 尚未出顶尖级的大富豪。 须知, 李嘉诚等商界巨子, 大多也是从他们这一代移居香港,从小干大的。 内地来的新移民, 也将会冒出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