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潮回流
我们先看港资总的流向。
据香港政府公布的资料,整个80年代GDP(本地生产总值)年递增卒(以当年价格计) 达16.5%,恒指为7.4%.
1982 年 GDP 为 1863.28 亿港元,1989年达4915.90亿港元。 进入90年代, GDP仍保持高递增率。
1989年,香港公司在本地的大额投资总额为 827.6 亿港元, 海外投资(包括内地) 为 333.9 忆港元。
据中国政府公布的数据,港资在内地引进外资中始终处于首位, 占 50一60%。 1991年, 内地实际利用港资 ( 不含借款)达25.79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 ( 不含借款 ) 为 46.67 亿美元; 1992年, 两者分别为 77.06 亿美元和 112.92亿美元。
显然, 内地已成为港资跨国跨地区的重要投资基地。 尽管中国的改革开放经历过曲折及反复, 但包括香港在内的海外人士普遍认为,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不可逆转。 既然如此, 港人对九七年后的香港, 至少不会存太多的疑虑。
各国都殷切希望香港公司去投资,实际得到的并没有他们所期望的那么多。 香港的低税制等一系列优惠条件及良好的投资环境, 使香港的资本回报率(1982年统计资料)占居世界首位,为19.3%(日本为17.7%,加拿大为9,0%,英国为7.5%,美国为6.3%,澳大利亚为4.0%)。
投资规律这个无形的手, 遏制了港资汹涌流向所谓政治安全国度,即使在1989年风波后, 香港公司的管理层仍待观望态度。
移居海外的港人,一部分人扎下根, 顺利开辟"第二春"事业,另有 相当的人:. 感到不适应,,或不通语言, 或投资失败, 或不适气候, 或觉得孤独,等等。 有的人抱着“好马不 吃回头草的信条, 顽强拼搏下去; 有的人等坐完“移民监”(所在国规定申请护照者要在该国连续居留一定的时间才能离开), 便杀个回马枪, 回港发展。香港股市著名炒手詹培忠, 1984年移民加拿大,一连买下3间加国上市公司, 准备大展拳脚。 他发现加国经纪佣金为3.6%,温哥华股市不如香港兴旺,自知壮志难酬,于1985年又飞回香港。
香港无线台金牌司仪何守信, 赴加后担任加国电视华语台的司仪。 在加国, 华人共计50万人, 并且是世界各地迁居去的华人, 认识何守信的并不多, 而且极为分散。 何守信"受冷落"自在情理中, 哪比得在香港, 要风得风, 要雨得雨。 因此,何守信一年约有1/3时间,应邀回港主持节目。
笔者在香港, 接触过几位回流的加国新移民; 他们一致说:加国最大的好处, 就是地价房价便宜, 在香港买一套住宅单位的钱, 在加国可买一幢花园洋房, 加国的屋宅花园, 不是香港大富翁的小庭院, 大得可以做跑马场。 至于其他方面, 人言人殊, 口径不一。 一位到过许多国家的财务专家道: “若说过日子, 西方国家的条件要优越得多; 若说赚 钱发财, 香港的机会则多得多一一至少对出生香港的人是这样。”
这些回港的外籍新公民, 港人把他们称作“太空人” 。 把家安在国外, 男人则回港工作,一年飞行几趟,与太太儿女团聚。 何鸿燊被称为第一太空人,坐头等舱的机票,对他来说等于不是钱。 对收入不算高的专业人士, 飞机往返, 无疑是一笔额外的负担。
香港 传媒报道, “太空人” 的出现, 使移民家庭夫妻感情疏远, 甚至 婚姻破裂的事件递增。
“太空人” 滋味不好受, 但移民人数有 增无减, 原来 很多人仅仅是买个“政治保险”, 举家迁移国外, 一家人取得外国护照和永久居留权后, 再带家眷回港, 以外籍人士的“合法身份" 留居香港。
移民回流, 与政府各部门和私人商业机构的举措分不开。
为解大量移民造成的人才危机,1991年,港府斥资300万元,与有关机构成立香港国际人才有限公司, 专门招聘移居海外的专业人士。 该年 12月,公司在多伦多发出1500张申请表,网罗了200多人回港工作。
据有关部门估计,1985年以来,香港移民海外的约有50多万人,回流的约5万人,占总数的10%。在回流的人中, 来自加拿大、 澳洲的居多, 从美国和西欧回流的较少。 从总人数看, 留在海外的人, 仍多于回 流人数。
无论流出或流进, 目的都是一个:希望生活在安定繁荣的社会。
香港的华裔居民, 持有外国护照的只是少数,但 这 批人, 绝大部分是富人或专业人士 (1989年北京风波后, 英国以挽留香港人才为理由, 推出给予5万港人及其家属(约22.5万人)居英权的计划, 单方面改变香港部分中国居民的国籍, 加上原持有外国护照者, 拥有他国居留权的中国居民(不包括家属),估计有10多万人] 。 他们对香港社会影响与经 济发展, 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香港传媒称这批人是持有"太平门保险” 的,他们进退兼利, 进, 可以留港做生意赚钱;.退, 可以马上离开香港。
如《香港概论》一书所言:
"过渡期的移民问题, 实质是对香港前途的信心问题。 这个问题的根本解决, 正如香港前途问题的根本解决一样, 当然不能指望什么 '居英权计划' , 或指望其他国家为外资公司雇员提供类似'居英权' 式的 '太平门保险' 式计划, 只能寄希望于中英的真诚合作,'一国两制'的顺利实施,中国的继续稳定和进一步改革开放, 以及香港本身的持续稳定繁荣。 这就要靠有关各方面包括香港人的共同努力。”这是几位个人奋斗白手起家的年青富豪。
周文曦: 现年34岁, 是电子公司老板, 身家过亿; 张明: 现年 34 岁,拥有数家高级时装店及咖啡室,家财数千万;何华真:现年三十二三岁, 猎头公司老板,他曾笑 说: “ 如果有人出价5000 万, 我就会将公司出让。" 李兆峰:现年37岁,控有市值20多亿的一家上市公司兆峰陶瓷。
在香港, 有一大批这样的年青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