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应彪发迹史

2019-12-1607:22:59马应彪发迹史已关闭评论

25年, 从懵懂无知、 茕茕孑立到家国志气、 一呼百应, 马应彪究竟经历了什么?

与香港许多商业家族一样,这也是一个被 “淘金热” 改变命运的异乡人的故事。 不同在于, 场景从美国旧金山转换到澳洲墨尔本。 马应彪的父亲在哪里奋斗多年, 仅够为他支付一笔单程路费。 但对一个只读书三年便挑起养家重担的农村少年来说,一张船票就意味着命运的转机。

1874年,马应彪搭乘利兹号轮船抵达墨尔本。 在华人当中, 另外一个名字或许更符合他们对这个城市的想象:新金山。 1851 年, 金矿的发现让这个不到3万人口的小城成为全世界最热闹的土 地, 华人干脆把它叫做新金山, 区别上一轮淘金热兴起的旧金山。 出于对财富的渴望, 马应彪之父以 “卖猪仔” 豳的方式加入淘金大军, 终究没有摆脱如影随形的贫穷。

马应彪到来的时候, 淘金热虽然已经冷却多年, 但由淘金带动的经济发展却创造了大量工 作机会。 据统计, 当时在澳大利亚谋生的华人大约有4万, 他们主要有两条生路,一是在城镇从事手工业、 服务业,二是到地广人稀的西部地区从事农业劳动, 开垦荒地, 种植水果、 蔬菜等农作物。 当时香蕉在澳洲非常畅 销, 为了限制竞争, 农场主拒绝向外人出售香蕉种子, 一些华人便让人从中国大陆捎来种子,跑到澳洲北部的昆士兰州种植香蕉, 栽培出更加受当地人欢迎的香蕉。 几年之后, 华人便打败本地农场主, 在香蕉种植方面崭露头角。

不过, 马应彪并没有像其他华人那样, 立即投身劳工大军, 他认识到在澳洲立足并取得长足发展, 第一要务是掌握语言, 为了学习英语, 他跑到一个杂货店,免费做了三个多月学徒。 初步掌握了一些日常用语后, 马应彪又到一家农场做工,此后还尝试过多种工作, 语言能力获得极大的提升。 几年后, 马应彪开垦荒地, 种植果蔬, 在街头摆摊出售, 英语帮了他的大忙。

马应彪注意到,由于语言障碍, 华人商贩无法与顾客充分沟通,交易不畅, 再加上一些华商爱占小便宜, 利用交流障碍设置种种误区, 令西方人颇为厌恶。 马应彪灵机一动, 用英文标注菜名及价格, 承诺绝不短斤少两, 居然大受欢迎, 生意日益兴隆。 周围的华人菜贩竞争不过他, 索 性与其合并一处, 委托马应彪代为经营, 最后按比例抽成,抱团将生意做大。

1890年, 马应彪与几名同乡在澳洲最大的城市悉尼创办永生公司, 经营香港、 澳洲之间的果蔬贸易。 悉尼有40 多万人口, 华人占据很大比例, 中国蔬菜、 水果很有市场。 马应彪显然抓住了爱默生所说的“商人的诀窍”“把一种货物从丰富的地方贩到稀少昂贵的地方” 一一从贩运时兴果蔬中赚取丰厚利 润,将永生经营得风生水起, 在悉尼商界声誉鹊起。

由于经营得法,永生公司发展迅猛, 一度垄断悉尼的果蔬生意, 永生旗下的6艘海船往来香港、 悉尼之间, 每周都有新鲜蔬菜、 水果到岸, 悉尼几乎所有的菜摊、 果栏全靠永生公司生存。马应彪在悉尼华人中的威信与日俱增, 这为其事业进一步拓展建立了基础。

华人在澳洲大多从事苦力劳动, 如矿工、 农工等, 有点 小钱后就会开店,以洗衣店最常见, 再大点也有人承包农场。 无论哪种谋生方式,没有不省 吃俭用, 以便将来把钱帯回老家。澳洲银行歧视华人, 华人也不太信任外 国银行,况且华人没有居留权, 去银 行存款手续异常繁琐,很多人不懂英文, 存取款就更加不方便了, 因此赚了钱宁可自己保存起来也会不存到 银 行。

但是,这样难免有遗漏, 出于安全考虑, 就需要一些值得信赖的保管者。马应彪为人诚信可靠, 在华人中有目共睹, 悉尼的大小华商、 普通华工纷纷把资金存到永生公司, 委托他代为 保管。这样一来, 马应彪手中掌握了大量流动资金, 涉入金融行业的条件日益成熟。1892 年, 马应彪在悉尼创办永泰昌金山庄, 并回香港开设分号, 为往来香港、 澳洲的华人提供出国、 入境、汇兑、 代购船票等一揽子 服务, 从水果经销商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名跨国金融家。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回国, 马应彪邂逅了刚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的同乡孙中山, 聆听了一番济世救民的高论。 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称,数年后, 马应彪加入兴中会, 曾担任同盟会庶务长, 为革命党筹措资金, 他的永泰昌金山庄则成为输送革命资金的重要金融通道。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