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IT业,有四位没有上完大学就跑出去开公司、 最后变成著名的亿万富翁的人, 他们就是比尔· 盖茨、 迈克· 戴尔、 杨致远和后起之秀马克 · 扎克伯格。 同时也有人说, 搜遍一部计算机的发展史, 上面只有四个华人一一前面是王安, 中间站着王嘉廉和施振荣,新人就是杨致远。 与王安诸人的惨淡经营不同, 最年轻的杨致远的成功要被视为偶然。 我们不禁要问, 杨致远究竟如何?
1968年,杨致远出生于台北,10岁时迁往美国。 1990年,他考入斯坦福大学, 在校攻读期间结识了后来成为好友和搭档的费 洛。 26 岁时, 杨致远正式开始创业, 放弃了继续攻读斯坦福博士的机会,这件事令后人津津乐道。对此, 杨致远是这样说的: “在斯坦福呆了将近九年, 只要再坚持一年就可以把博士念完了。 对于中国人来说, 能读完博士还是一种非常大的成就。 但我当时90%的精力都在Yahoo, 只有不到10%的精力来念PHD。 我觉得人不应该欺骗自己, 于是就放弃学位, 选择了创业。 因为一直没有拿到 PHD, 所以我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学生。”
事情起源于一个小小的契机,杨致远和费洛在作硕士论文期间, 迷上了互联网, 整天泡在网上, 在网络上寻找资料。 在 这个过程中, 他们收集到 很多自己感兴趣的站点并加入到书签, 例如科研项目、 网球比赛等等, 以便查找。 可是随着这些收集到的站点越来越多, 他们感到查找起来非常不方便, 于是, 他们把这些书签按类别进行整理, 每个目录又容不下 时, 再细分成子目录, 这种核心方式至今仍是雅虎的传统。 他们又把其编制成软件, 并放到网络上让其他冲浪的人享用, 不久, 他们的网站招来了许多用户,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广泛的欢迎。 人们纷纷反馈信息, 还附上建设性意见, 使内容更加完善。 杨致远和费 洛受到鼓舞, 更加努力地完善这套软件, 并将它取名为 “Jerry's Guide to theWide Web" ( 杰 瑞全球资讯网指南)。
使用指南的人越来越多, 校方大感困扰。但是杨致远与费洛仍然积极为此努力, 并推出特色栏目 “Cool Links”和"Hard to Believe", 并将网站改名为"Jerry and David's Guide to theWorld Wide Web" . 实际上到 1994 年年底, 这套无名软件已成为搜索引擎的领导者。 1995年, 两人将之正式命名为"Yahoo”(雅虎), 杨致远是这样解释其中含义: “Yahoo 这个词在英文中是 '没有知识水准' 的意思, 创办雅虎时就是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文化, 需要不断学习、 不断寻找。 我自称为 Yahoo酋长, 也就是最没文化的人。”
1995 年上半年, 杨致远开始与硅谷的风险投资公司接触, 先后与路透社、 美国在线、 MCI、 微软和 CNet 进行了谈判。 最后, 杨致远找到了红杉资本公司, 它是硅谷最负盛名的风险投资公司, 在业界以眼光精准独到而著称。1995年4月红杉投资雅虎近200万美元, 它是雅虎的首家风险资本投资者,也是唯一的风险资本投资者。 后来, 红杉的股本升值到了 34 亿美元。
由于当时能够提供免费信息检索 服务的公司寥寥无几,因此雅虎得到了市场广泛认可。 每日增加两百多条新目录。 雅虎检索系统方便实用, 前景被普遍看好,广告收入也相当乐观。 但当时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雅虎不得不展开第二轮投资战, 这时, 日本的大财团软银向他们抛出了橄榄枝,投资6000万美元。 此时杨致 远对雅虎的前景和方向已经有了明晰的想法:雅虎不仅仅是一个提供分类目录的网站, 也是一种新媒体。 成千上万的人通过雅虎进入信息高速公路, 这是一个必经的门户。
先进的思路, 充裕的资金, 双剑合璧, 天下无敌。1996年, 雅虎股票正式上市, 被评为"华尔街盛事”, 股票最初定价13美元,收盘价33美元。1996年,第一个雅虎国际版一一雅虎日本站成立, 之后法国、 德国、 加拿大、 英国等雅虎分站相继问世。
杨致远的商业潜能开始爆发。 他此时已经意识到, 搜索引擎只是新媒体的冰山一角, 要让用户光临, 就必须不顾一切地宣传品牌。 雅虎的广告语是“DoYou Yahoo!" 简直可以与耐克的"Just Do It" 媲美。 华尔街分析家认为: "Yahoo 非常酷, 它不是一个技术公司, 而是一种品牌、 一种文化, 这是Yahoo 与众不同的酷! ”
1998上半年,每个月至少有3000万用户访问Yahoo,每天浏览下载量达到 1亿页。 同年, 《福布斯》 杂志推出高科技百名富翁,杨致远以10亿美元的财富跃居第16位,超过了冠群CEO王嘉廉, 成为高科技中的华人首富。 到1999年, 杨致远和费 洛已成为网络媒体公司的舵手, 公司市场价值高达390亿美元, 而杨致远的纸面财富达到75亿美元。
然而在高科技市场上, 没有永远的英雄, 各领风 骚一两年, 已经是了不起的“长寿" 了。 2001年, 互联网泡沫破裂, 雅虎经营状 况急转直下。 杨致远聘请特里为雅虎CEO,开始了向媒体公司的转型。 然而此时, 雅虎 犯了一个致命性的错误-一忽视了谷歌的成长,从而错过了收购谷歌的大好时机, 最终被代表着未来的谷歌所超越了。
2007年6月19日,杨致远重新出山, 取代特里出任雅虎CEO, 在一篇题为《我的新工作》的博客中,他写道:“对我来说,雅虎CEO的头衔今天具有新的含义。 我相信雅虎未来 将继续扮演互联网领先者的角色, 并取得长期成功。” 但这次, 迎接杨致远的却不是幸运。2008年2月,微软开出十分诱人的价格收购雅虎, 却被杨致远拒绝。 理由是微软开价偏低,这让几位大股东不解, 他们的意见是同意被收购。 最后的结果是, 收购搁浅,雅虎的股价跌落至12 美元。 杨致远也试图为雅虎找到新的出路,却也未见成效。2009年1月, 杨致远黯然辞职。
杨致远害怕失败 吗? 并不。 已经成为新ー代知识型偶像的他, 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过: "我不怕输, 即使我失败, 我也有重新来过的勇气。”“经营 Yahoo 的感觉好像被人从直升机上扔下去然后在山上滑雪的那个人, 他不知道哪儿有树, 哪儿是悬崖。 我不会失去任何东西, 我是白手起家, 即使再一次两手空空, 我也不在乎。”
但业界已经有 呼声显示, 雅虎需要找到一位产品预言家, 这样一位人物,就好比微软的盖茨、 苹果的乔布斯或者Facebook 的扎克伯格。 而杨致远显然并不能胜任这个角色, 甚至有人评价:如果杨致远不选择复出, 那么人们还会记得一个年轻而名利双收的技术天才,而不是一场无奈的翻身困局。
一切都结束了 吗? 现在来定 论杨致远的 得失成败是否还为时过早? 是的,杨致远不是乔布斯, 但乔布斯也不是杨致远, 在下一个十年、 二十年里, 杨致远还会以一种 “不怕失去” 的勇气, 重新去开创属于自己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