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力平价论是探究长期内而非短期内汇率决定的理论,其优缺点如下:
(一)相对购买力平价更适用
现实中,当一国政府无法用国际标准商品篮子来尽力测算其公布的价格水平指数时,绝对PPP变得没有意义,因为没有理由认为不同的商品篮子会卖相同的价格。
当我们不得不用政府公布的物价统计资料来评估购买力平价时,相对PPP变得更有用。相对PPP正确地反映了汇率变化的百分比与通货膨胀差异之间的关系,即使在两个国家为计算各自价格水平所选取的商品篮子的构成和范围不同时也是如此。
(二)购买力平价论的贡献
第一,购买力平价论以货币数量说为基础,第一次将货币领域和商品领域连通,开辟了从货币数量角度对汇率进行分析之先河。
第二,购买力平价论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汇率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汇率决定理论的基石。它将汇率解释为一种货币现象,汇率变动受货币供给的影响,物价水平变动导致名义汇率变动,如果绝对PPP成立,则实际汇率不变。
第三,购买力平价论是最有影响的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决定着中长期均衡汇率。
(三)购买力平价论的缺陷
第一,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不足在于其假设商品能被自由交易,并且不计关税、配额和赋税等交易成本,忽视了贸易成本和贸易壁垒对国际商品套购所产生的制约。
第二,购买力平价论只是一种假说,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汇率决定理论,对于汇率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至今仍存在争议。
第三,购买力平价论尚没有得到强有力的实证检验支持。由于贸易和商品套购反应迟滞,相对PPP也只在长期内大致有效。
第四,购买力评价论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的存在及其对汇率的影响。
第五,在计算购买力平价时,编制各国物价指数在方法、范围、基期选择等方面存在着诸多技术性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