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下的美国银行业
在美国的历史上,20世纪20年代绝对是值得人们永远记忆的一段时光。美国人民先是沉醉于1922~1929年的经济繁荣的美梦中,然后他们又经历了经济由“天堂”到“地狱”的自由落体式的转换。而这一切,让人们看到了金融世界的疯狂与残酷。
1929年劳工节过后,美国股市开始不断走低,先前市场上那种股市即将涨到天上去的呼声也逐渐销声匿迹,换来的是紧张、恐慌和一些令人泄气的言论,听上去就像是穿过墓地的呼啸声。即便如此,市场中的人们还是愿意相信那些利好的观点和预测。《华尔街日报》写道:股票市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上涨和下跌,但长期趋势将是好的。就连耶鲁大学著名的经济学教授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也预测美国股市将会向利好的方向发展。
1929年9月5日,名不见经传投资顾问罗杰•巴布森在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午餐会上表示:“我认为,或早或晚,一场股市的大崩盘将会来临。”巴布森的言论在不久之后就得到了证实。就在当天下午,纽约股市突然掉头向下开始暴跌,到收盘时,很多股票下跌了6~10美元。在收盘前1小时内,证交所股票交易量竟然达到了惊人的200万股。此后,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决定撤出股市,股票跌势如同滚雪球一般,一发不可收拾。
10月24日,美国股市又经历了惨痛的一天,史称“黑色星期四”。清晨,华尔街上空阴云密布。在此之前,美国各大股票经纪公司手中已经积压了庞大的卖单,他们虎视眈眈地盯着纽约股市,只等开盘铃声的响起。人们根本无法想象当天股市的疯狂场景,卖空的单子如暴雨一样倾泻到市场中,所有的股票价格开盘后立即狂跌。随着空头们无情地砸出大量卖单,纽约证券交易所已经完全被尖叫和哭泣之声所笼罩,焦急的投资们拥挤在交易大厅内外,只能等待命运的安排。据统计,当天股市交易量达到惊人的1200万股,有数百亿美元的市值凭空蒸发。
当天,华尔街银行家在纽约JP摩根银行总部召开紧急会议,共同商讨应对股市危机的事宜,这些银行家包括J.P.摩根银行的托马斯•拉蒙特、国民银行的艾伯特•威金、花旗银行的查尔斯•米切尔和乔治•贝克等。作为美国股市的主力,如果股市大幅度崩盘,他们的损失将首当其冲。于是,他们约定结成同盟共同向股市注入大量的资金以维持股市的稳定,并通过此举来挽回其他投资者的信心,引导他们入市护盘。然而,美国股市就像是一匹脱缰的野马一样,不再任由银行家的摆布。到28日,美国股市再次出现恶化,交易量超过900万股,包括美国钢铁在内的一些主要蓝筹股均跌幅惨重。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些银行家认为股市已无力回天,他们违反此前的约定,偷偷地向市场抛售手中的股票,甚至卑鄙地将这些股票卖给那些极力想挽救市场的“有良心”的银行家。更严重的是,这些人的恶劣行径引起了股市的连锁反应,有越来越多唯利是图的银行家开始效仿他们的做法。
10月29日,股市风暴卷土重来,华尔街迎来自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最具灾难性的一天。从当天交易开始,卖单就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涌入股市中,从洗碗工人到大投资商,每个人都在拼命抛售手中的股票。市场中许多股票都只出现了卖单,根本没有买家接盘。这一天,纽约证交所的交易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600万股,据说,当天自动报价机打出的交易报价纸带总长度超过了1.5万英里,并且直到闭市4小时后才结束工作。股票的价格已经降低到了一个惊人的水平,难怪《纽约时报》对此评论说:“那些被市场吓破了胆的投资者现在可以放心大胆地卖股票了。”
1929年股灾给美国留下了无比沉痛的烙印。许多公司、企业在这场灾难中蒙受了巨大损失,甚至濒临倒闭边缘。由于一些人在关键时刻的背信弃义、临阵倒戈,银行家很快从公众威望的顶峰跌落到谷底,“华尔街”则变成了贪婪和奸诈的代名词。此外,有些人还将银行家在金融业务中的贿赂行为公布于世,这更增加了人们对他们的愤怒和鄙视,使得那些平时在华尔街耀武扬威的人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此后,美国经济便迎来了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而这标志着美国“一战”后长达十多年的经济繁荣走到了尽头。
1930年头几个月里,美国经济形势出现了转暖迹象。各大银行重新拾起证券承销业务,为公司和外国政府提供融资服务。从表面来看,美国经济下滑的局面似乎已经终结,这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然而6月份,胡佛总统签署了一项关于关税的《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案》(Hawley-Smoot Tariff Act),该法案允许美国对进口货物征收关税,其目的就是以高关税壁垒保护美国市场,使之免于受到来自外国竞争的冲击。但令胡佛意想不到的是,该法案拉开了一场国际贸易战的序幕,各国贸易保护政策纷纷出台。贸易量巨额减少导致美国货币供应量大幅度缩减,并造成收入、支出、价格以及工业产出量的大幅走低,致使市场上刚刚建立的信心被无情地击碎了。一条原本旨在讨好国民选民的政策最终演变成一个经济败笔,美国银行业因此遭受重创。
不久之后,美国当时存款量最大的商业银行——美国银行陷入困境。美国银行是联邦储备体系的成员之一,它在美国经济和华尔街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突出,其一举一动牵扯到经济和社会的众多方面。为了挽救美国银行,华尔街与联邦储备银行决定让它同其他三家银行合并,这三家银行分别是制造商信托公司、公众国民银行与信托公司和国际信托公司。按照原先计划,四家银行将于1930年11月23日进行合并,而新机构将由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J.哈伯特•凯斯(J.Herbert Case)来管理。然而,因三家银行对新机构股份分配的争斗,该计划被迫在最后一刻流产了。
此后,没有一家银行愿意接手美国银行的烂摊子,等待它的只有一个下场。1930年12月11日,美国银行宣布破产。
由于美国银行巨大的存款规模,以及作为联邦储备体系一员的身份,它的倒闭对银行在社会中的地位、形象以及人们对银行的信心等方面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美国银行倒闭的消息一经传出,大批民众在第一时间涌到银行换兑黄金,这加剧了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并导致收入下降以及失业率的上升。美国经济因美国银行倒闭事件而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华尔街的许多金融机构开始走下坡路。
然而,对美国经济的打击还没有停息。自1931年5月,奥地利最大的银行——安斯托特信贷银行倒闭开始,金融恐慌先后从奥地利传到德国,再扩散到英国,然后又跨国大西洋蔓延至美国。这场金融恐慌源自各国人民对政府维持金本位制度的不信任,进而引发大规模的银行挤兑现象。1931年9月,英国被迫放弃金本位制度,导致市场压力全部集中于美元上。在短短的几个月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就损失了近10%的黄金储备。为了缓解黄金流失对美元造成的压力,美联储被迫大幅度提高贴现率,此举又一次严重阻碍了美国银行业的恢复。美国政府苦苦维持的金本位的货币制度此时已变成一种象征。对脆弱的美国经济和银行业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更令人气愤的是,此时美国政府不但没有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来挽救危机,反而将美国经济带入了更严重的困难当中。面对急剧下降的政府收入和不断上涨的政府支出,胡佛总统还在试图平衡财政预算。1932年,在美国经济急速下降之时,国会竟然通过了提高税率的法案。受此影响,美国出现了更加严重的问题,失业率超过25%,而国民生产总值仅为1929年峰值时期的一半。随后美国经济中的各种矛盾、问题在华尔街上反映出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在6月8日下降到了41.22点,这仅比该指数诞生之时高了约1/4,与1929年的最高点相比,下跌幅度达89.19%。
总的来说,自1929年股灾开始到1933年初期,美国银行业主要经历了四次危机,其原因分别是股灾、美国银行倒闭、金融恐慌蔓延以及政府错误税收政策。这是一个逐步升级的过程,每一场灾难都使民众对政府和金融体系的信心进一步减弱。这场突如其来的大萧条彻底击垮了在20年代后期所形成的秩序良好的金融体系。据统计,在此期间,美国货币存量减少了33%,物价下跌了25%。到1933年时,美国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1929年峰值时的2/3左右,失业人数占劳动人口总数的1/4,而全国超过1/3的银行倒闭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