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银行毁在一个赌徒的手里
1995年2月27日(星期一),全球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都报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英国最古老的银行之一巴林银行濒临破产,在经过了国家中央银行——苏格兰银行先前一个周末的拯救失败后,这家有着200多年历史的金融翘楚最终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
1762年创立的巴林银行(Barings Bank)是英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银行之一,其创始人为弗朗西斯•巴林爵士(Sir Francis Baring),总部设在伦敦。后来,在家族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巴林银行渐渐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小机构,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业务全面、经营完善、富于创新的银行集团。经过多年的努力,巴林银行的业务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无论是到刚果提炼铜矿,在澳大利亚贩运羊毛,还是开掘巴拿马运河,它都曾为客户提供过贷款。然而,巴林银行还有与普通银行不同的地方,它不开展普通客户存款业务,所以其经营的都是大项目。由于资金来源比较有限,巴林银行总是靠着自身的能力寻求突破和发展。巴林银行在金融历史上堪称登峰造极之作莫过于资助刚刚诞生的美国从法国手中购买到路易斯安那地区。
路易斯安那位于落基山脉和密西西比河之间,北连加拿大,南到墨西哥湾,面积约有214万平方公里。当时,路易斯安那还是法国的殖民地,属于气焰嚣张的拿破仑皇帝。美国联邦政府一心想要拔掉这颗家门口的毒刺,于是时任总统的托马斯•杰斐逊派特使出访巴黎与拿破仑皇帝谈判。出人意料的是,拿破仑竟然同意将路易斯安那地区卖给美国。
事实上,拿破仑皇帝同意这笔赔本生意是有他的苦衷的。当时,法国军队在海地吃了败仗,急需资金来重整旗鼓。此外,如果拿破仑不同意这笔买卖,那么美国肯定会与英国成立联军,攻夺路易斯安那州。综合以上考虑,拿破仑皇帝被迫同意了美国的购买要求。1803年4月30,美法两国在巴黎签订了《路易斯安那购地条约》,双方以1500万美元(相当于8000万法郎)的价格成交。而美国购买路易斯安那的资金就是由巴林家族筹集的。
在19世纪下半叶以后,巴林银行在事业上遇到了一个强劲对手,它就是由犹太人罗斯柴尔德开办的家族银行,但巴林在与其多次交手后未落下风。1886年,巴林银行推出“吉尼士”证券,那时银行内部的景象可真是蔚为壮观,疯狂的投资者如潮水一样涌入银行大厅,后来银行不得不借用警力来维持秩序。这些人不惜排几个小时的队伍来抢购股票,然后再伺机抛出赚取差额。在20世纪初,巴林银行荣幸地获得了一个特殊客户——英国皇室。由于巴林银行在金融业务中的卓越成就,该家族先后获得了5个世袭的爵位,从而奠定了巴林银行显赫的政治地位。虽然巴林银行的主人们并不太在意这些与金钱无关的事情,但他们还总是强调自己的光荣历史。
随着时代的进步,巴林银行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到20世纪90年代,它的业务主要转向企业融资和投资管理,并积极地扩展海外市场和培育新兴市场。仅1994年一年时间,它就在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南非等地开办多家分支机构,业务网点已遍及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据统计,截至1993年底,巴林银行总资产达到59亿美元,而1994年税前利润高达15亿美元。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一家有着233年历史、在全球范围内掌控270多亿英镑的金融巨头,竟毁于一个年仅28岁的毛头小伙子手中,而坏了这锅汤的“臭肉”就是尼克•里森(Nick Leeson)。
里森,何许人也?
里森出身于英国伦敦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位泥水匠,母亲在他14岁时就过世了,也许正是母亲的过早离世造成他性格的乖僻,学习成绩也是时好时坏。缺乏理想和抱负的里森中学毕业后就参加了工作。1985年,他加入了伦敦当时最为高档的私人银行——库特斯公司,并在那里工作两年。之后,里森转到伦敦的摩根士丹利公司清算部工作,在那里他学到了金融买卖的基本知识,获益匪浅。
1989年7月10日,尼克•里森正式加入历史悠久的巴林银行。由于工作能力强、精通期权和期货的结算,年轻的里森很快就得到了伦敦总部对他的信任。1992年,巴林银行为了扩大新加坡的业务规模而创建新加坡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里森因其良好的表现而被选派到这个部门工作。同事们眼中的里森是那种“拼命工作,尽情玩乐”的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使其在新加坡分行倍受欢迎,随和、可爱而又有一点点粗鲁也是大家对他的一致评价。但是,工作外的里森经常干出一些荒唐的事来,打架斗殴时有发生,甚至还因在公共场所“行为不检”而被处以性骚扰的罪名,这些都表明里森并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他将自己凶恶的獠牙藏在了虚伪的外表下,也最终使自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来到新加坡以后,里森在这里主要从事两种不同的工作,其中一项就是买卖日经225指数期货,而另一项就是通过市场间的价差从事套利操作。在银行的风险投资部门,为了控制交易风险,往往给予其交易员一定额度的风险投资许可,并且所有的交易员都要受到公司监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然而,尼克•里森却是个例外。丑闻败露前,尼克•里森已升为巴林银行新加坡期货交易部及清算部经理,这时他将决策和监督两项权利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当时,里森一直根据总部的指示在大阪交易所、东京股票交易所和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中买卖日经225和日本政府债券的期货合约而赚取不同交易所之间的价差。由于这种价差都是很有限的,所以交易量通常都很大。然而悲剧就在此时发生了。古有云:“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那这个小小的里森是怎样毁掉巴林这棵参天大树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