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反恐惊悚小说大师汤姆·克兰西的《惊天核网》写的是国际恐怖组织利用中东战争中遗留的核弹在美国引爆,并企图挑起苏美大战的故事。 当然,最后是反恐英雄瑞安化解了这场危机但读后仍令人不寒而栗。
这本小说出版于1991年。 但不幸的是,作者当年假设的在美国国内大规模的恐怖活动近十年后居然变成现实一一“9·11” 事件。 克兰西的小说风行一方面在于小说中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广博的军事、政治、社会知识与思考,另一方面也源于人们对恐怖活动的担忧日益加剧。
恐怖活动自古就有。 《史记》中称赞的侠客、 刺客,按今天的眼光看,就是恐怖分子。 但反恐成为全世界关注的共同话题却是近年来的事。 我们不能否认,恐怖活动的根源之一是意识形态或者说文化的冲突。 产生于东方的伊斯兰文化和源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也许在未来可以融合或和平共处,但在目前冲突还是主流。 尤其是这两种文化所代表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如此之大,更加剧了这种冲突。
那些恐怖主义的头子往往是社会的上层富人。 他们从事恐怖活动往往是出于宗教信仰、政治观点,或者对西方的仇恨情绪。 但是,仅仅这样几个狂人是成不了大事的。 他们的得逞在于煽动了广大基层民众成为他们的追随者,甚至为他们卖命。
许多群众之所以愿意为恐怖活动效力固然有宗教信仰等原因,但最根本的还在于他们穷。 当人们穷时就想知道自己为什么穷,以及如何才能富。 而且,妒忌是一种天性,仇富是穷人正常的心态。有了这种基础,富裕的恐怖分子就可以煽动穷人,正如历史上的野心家去煽动穷人造反一样。 那些恐怖活动头目把穷人的贫困归结为富人的剥削,把穷国的落后归结为富国的掠夺。 脱贫自然就必须造富人的反,造富国的反。 富人、 富国是强者,穷人、穷国是弱者。 公开的对抗,弱者当然没有获胜的可能。
于是,弱者就采取了非常规手段-恐怖活动。 当然,要让群众甘心为恐怖活动献身,除了这种精神煽动之外,还要有更为现实的物质激励-据外电报道,基地组织战士和人弹都有相当可观的货币奖励,且支付硬通货美元。恐怖活动的猖獗与全球贫富分化加剧是相关的。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预见到了这种趋势。从理论上说,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配置资源可以使其更有效。 从实际情况来看,“一战”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的确促进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应该说,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共同富裕之路。但在这一过程中的确出现了富者愈富、 贫者愈贫的马太效应。 几十年前,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就指出,经济增长在全世界的特点是增长迅速扩散到各国,以及世界各国增长的不平衡性。 历史证明了这种预见,库茨涅兹不愧是获得1971年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
全球贫富差距扩大加剧了穷人对富人、穷国对富国的仇恨。 所以,恐怖活动的主体是穷国针对富国、穷人针对富人的。恐怖主义的头子固然是富人,但他们以穷人和穷国的代表自居,且追随者仍以穷人为主体。 从这种意义上说,恐怖活动根源仍然是经济上的贫穷。
既然恐怖活动的根源是经济的,反恐就是一个经济问题。 尽管恐怖活动与世界贫富差距扩大,与一些国家和人民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相关,而且,我们也深深同情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和人民,但绝不能说,恐怖活动是正义的。 恐怖活动,尤其是像《惊天核网》和现实中针对平民的恐怖活动是极其残酷的反人类罪行,罪不可赦。 因此,采用政治的、军事的手段对付恐怖活动,甚至从肉体上消灭那些顽固不化的恐怖分子,都是必要的。但从长期来看,镇压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能治标而难以治本。
要真正消灭恐怖主义,实现全世界的安全,还要在经济领域内解决贫富差距扩大这个根本问题。国际上的共同富裕和国内一样,不能靠劫富济贫来实现,要靠穷国本身的经济发展。 从现实来看,穷国有两个经济问题成为恐怖活动的根源。 一是由于制度的原因,整体经济落后。.从根本上说,一国经济落后不在于缺乏资源或全球经济一体化,而在于缺乏一套刺激经济发展的政治与经济制度。 在贫困问题上,内因是主要的。 内因就是制度。 二是贫富差距相当大,穷人就把参与恐怖活动作为致富之路。无论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反对恐怖活动的。 因此,那些恐怖主义猖獗的国家应该为从根本上消灭恐怖主义创造经济发展条件。
作为先富裕起来的发达国家有义务帮助穷国。 为穷国创造更好的国际经济秩序,给予技术或金钱支持,或者转移支付。富国帮助穷国不是仁慈或单方援助,也是为自己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反恐是扬汤止沸,把反恐的钱用于帮助穷国发展经济,才是釜底抽薪。
只有从经济入手,反恐才能成功,《惊天核网》中所假设的恐怖活动才永远不会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