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研究方向、举例说明

2020-02-1016:02:56逆向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研究方向、举例说明已关闭评论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的乔治·阿克尔洛夫在研究旧车市场模型即著名的柠檬模型时,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他认为:

在旧车市场上,只有卖车的人知道车的真实的情况,而买者了解的只有车的大致平均质量,所以买者只愿意根据平均质量支付价格。而对于一辆旧车,在给定价格后,那些最差的次品车的主人最急于将他们的车出手。当买主把这些次品买回家后,才会逐渐发现它的缺陷。一段时间后,买者感到车的质量下降,买主能够接受的旧车的平均价格也会下降,那些持有缺陷最轻的车的车主这时会认为还是将车留着自己用更为合算。这意味着,那些还留在市场上出售的汽车的平均质量又进一步降低了。因此说,随着价格的下降,存在着逆向选择效应: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卖者会退出交易,只有质量低的卖者才会进入市场。

以上的分析告诉我们,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例如旧车市场的卖主,利用另一方信息的相对较少而隐藏一些相关的信息,这样做使其可以获得一些额外的利益,从而在客观上导致不合理的市场分配行为。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一些和常规不一致的现象。如果按常识我们都知道,商品价格的降低会导致其需求量就会增加;商品价格升高会造成商品的供给量的增加。

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人们总是心存侥幸,有时候,尽管降低商品的价格,消费者也不会增加其购买量;同样是提高价格,生产者也不会增加其供给量。这一现象就叫做“逆向选择”,显然这种现象是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在交易行为中,根据交易双方在信息占有方面量的不同,可以将交易划为对称信息交易和不对称信息交易两种类型,上面所谈的二手车市场就是不对称交易的例子,因为在该例子中买卖双方掌握的关键性信息不对称,当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买方有更多的信息时,低质量产品就会驱逐高质量商品,从而使市场上的产品质量持续下降,从而出现交易不公,发生逆向选择的现象。

当市场上出现了次品驱逐优质品的现象时,这个时候的市场真正好的产品卖不出去,假冒伪劣产品反而盛行,最后的结果就是好企业纷纷倒台和垮掉。

笔者上次去参观某国有企业的拖拉机厂,就切切实实地感受了这样的一个例子。这个老国有的拖拉机厂以前拥有3000多人,所出产的拖拉机质量相当过硬。原先那些老厂长和老工程师都是计划经济时期培养出来的一代人,对产品质量严格把关,一丝不苟。但自80年代之后,其产品遭到了市场上大量的假冒伪劣的产品的低价冲击,这家拖拉机厂每况愈下,加上体制转轨时期的各种问题,使得这个企业又雪上加霜,人才走的走,退的退,现在已经只剩下1000多人,唯一令人欣慰的是出口产品还能维持生存。

确实,这些年里由于产品质量上的问题,使中国许多质量优良的企业在劣质产品的冲击之下垮台。好在中国社会和市场有着顽强的抗击力,经济主体并没有被伪劣完全淹没,良性肌体与腐败肌体进行着殊死地搏斗。消费者已经在与一些违规的现象进行较量。正是消费者的这种顽强的抵抗,才使中国的市场没有完全崩溃和堕落。但现实情形仍然不容乐观,尤其是在农村,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前些年假酒喝死人,股市丑闻,2008年的含有三聚氰胺的三鹿奶粉更是在全国上下掀起轩然大波。虚假信息一旦暴露,市场和社会就容易出现强烈的波动,造成破坏性的影响,三鹿奶粉的事件就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

由于其对社会和市场的极大危害,世界很多国家对虚假商业信息的惩治是相当严厉的,无论个人还是商户对信息的真实性都特别的慎重。一个美国人如果有不良的信用记录,例如,违规犯法、破产、欠债不还等,就会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惩罚。在美国违规成本如此之高,因此美国的商业运转很健康。这也是值得我国学习的一个方面。

在经济学理论界,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信息经济学的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影响社会的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并且针对种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但是,信息经济学是基于对现有经济现象的理论分析得出的结论,对于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还处于尝试性的研究之中。例如,买者对所购商品的信息的了解总是不如卖者,因此,卖者总是可以凭其信息的优势获得商品价值以外的额外报酬。

信息的不对称并不一定有很高的风险,它与经济中的风险有着本质的不同,信息经济学认为风险是由于不确定性而引起的可能性。例如,金融风险就是人们在筹集和运用资金的活动中由于不确定性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不确定性是风险概念的核心,它是客观存在的,人们进行经济决策时不可能掌握所有相关的知识,更不可能准确地预见未来,这就造成了人们无论从事什么经济活动都会面临风险。然而,风险可以通过减少不确定性来减少。信息就是用来消除某种不确定性的东西。所谓不确定性实质就是一种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如果信息增加,不确定性就会减少,风险程度也就相应降低。显然,不对称信息与风险有着本质的联系,可以肯定的是,不对称信息是风险形成的原因之一。

现实世界中,所谓的信息对称是相对的,信息不对称才是绝对的。更为严重的是,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普遍存在于金融市场中,由于对企业信息掌握的不全面,给银行发放贷款造成了重大的风险隐患。尤其是在农村的信用社,信用防范体系相当薄弱。高效地提防信息不对称对信贷发放的负面影响,杜绝金融市场的逆向选择现象已经迫在眉睫。

以金融市场上的政策风险为例,由于我国金融体系预算软约束、体制漏洞严重、立法执法滞后,本应在政策信息对称的环境下进行的金融活动,往往由于一部分市场主体,尤其是银行、证券公司、上市公司通过不正当渠道事先得知政策动向,使交易性质发生逆转,成为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交易的获利者,这使得他们能够利用重大信息公布的时间差操纵市场,进行内幕交易,将风险转移给市场交易的另一方(主要是处于信息劣势的中小投资者),使其承担额外损失。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理论告诉我们:那些最可能造成不利结果即造成信贷风险的借款者,往往就是那些最积极寻找贷款,并且是最可能拿到贷款的人。在银行放款的过程中,考察借款人的支付能力、信用历史等信息,可以有效地防止不良贷款的发生。逆向选择理论的一些判断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很多麻烦。

不仅在金融系统,即便在人事聘用中逆向选择理论也有很大的发挥余地。“千万不要去雇佣过于急切为你工作的人”,这令很多人心中大惑。作为招聘者,有的员工既符合要求,又有一腔工作热诚,唯你马首是瞻,招聘这样的员工,难道反而是错误的吗?

细细研究便可知,这是所谓的逆向选择的原因。当你把你最不想交往的人吸引过来时,就出现了逆向选择的结果。举例来说,公司以6万元年薪招聘人才,来了9个人应聘,谁最渴望得到这份工作?当然是在别的地方通常拿不到6万元年薪的人,他们对你开出的条件最满意,也许是能力最差的人。而你最想雇佣的人可能连应聘面试都懒得来,因为他既然这么有能力,获得6万元以上年薪是轻而易举的事。当素质最低的人成为最希望被录取的人时,逆向选择就会出现。招聘者为了防止逆向选择的现象在招聘过程中发生,一方面需要提高信息的充裕度,另一方面从情绪表现考察一个人的能力也很重要。

当然,作为应聘者为了消除逆向选择对招聘者的影响,应该尽量避免表现得过分渴望外,还应想尽办法让招聘者相信,自己有很多不错的机会可以选择。这样,招聘者也不用担心逆向选择的问题了。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