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社会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这种现象对于社会的整体和谐以及经济的协调发展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谈到贫富差距,就不得不提一个用来衡量贫富差异程度的经济学概念——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最早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12年提出的,该系数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评定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的重要分析指标。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基尼系数就越大。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警戒线,一旦基尼系数大于警戒线的数值,就很容易出现社会的动荡。
基尼系数的经济意义是:在居民全部收入中,进行不平均分配的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大值为“1”,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基尼系数最小值为“0”,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毫无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理论上的情况,在实际中通常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是介于0和1之间。
绝对平均的社会是不正常的,因为在现有的市场经济社会中,竞争普遍存在,“优胜劣汰,物竞天择”这个经济规律是不可抗拒的,竞争势必造成贫富差距。比如马克·扎克伯格24岁就拥有了15亿美元的身价,成为全世界最年轻的自主创业亿万富翁,而很多与他同龄的美国人可能才刚刚大学毕业开始工作,一无所有,这就是巨大的贫富差距。市场是现实而残酷的,同时也是自由竞争的。那些一无所有的美国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很可能将来某一天也会成为富豪,甚至超过扎克伯格。这种贫穷和富有的差距致使市场形成了一种无穷的动力,不断促使贫穷者向富裕的方向靠拢,小富者向着大富者拼搏,大富者向着巨富者奋斗,生生不息,永无止境。
但是对于一个社会而言,贫富差距也不宜过大,过大就失去了安全保证。巨大的贫富差距很容易让人们产生不满情绪,引起社会的动荡。
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若低于0.2,则收入绝对平均;若介于0.2和0.3之间,则收入比较平均;若介于0.3和0.4之间,则收入相对合理;若介于0.4和0.5之间,则收入差距较大;若高于0.6,则收入差距悬殊。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贫富差距也逐渐拉大,而基尼系数也因此成为大众关注的一个重要指标。有些人认为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4的警戒线,但也有些人认为我国情况特殊,基尼系数的作用被夸大,贫富差距并不像一些人说的那么严重。
事实上,我国当前的基尼系数一直在上升,贫富差距的确在拉大,但是我国的情况并不适用基尼系数的理论,发达社会的经验数据不加分析地运用于一个发展中国家,只会成为谬论。
基尼系数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公正性方面存在着局限性,基尼系数的提出基于市场经济发育比较充分、地区差异比较小、人口比较少、基本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西方社会。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经济呈现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特点,各地区的生活费用指数和基本物价水准也呈现出较大差异,因此,盲目“炒作”基尼系数而不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只会造成错误的认识。
此外,国际上有些国家,虽然基尼系数超过了0.4的警戒线,却没有发生动乱。但是发生动乱的国家,其原因却各种各样,有宗教的、有民族的、有政治的、有国际的,当然也有经济的,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并非由于收入差距扩大而直接引起。
简言之,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反映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要科学认识、科学运用。
经济启示录
著名经济学家邹恒甫认为,中国贫富差距的扩大是基于大多数民众的收入都有了大幅提高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中国的情况并不能用基尼系数的理论武断论断。由此可见,基尼系数适用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并不完全适用于发展中国家。这一点提示我们,基尼系数的运用应注意社会条件、发展水平差异等因素,而不能生搬硬套。
不过,总的来说,基尼系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居民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