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以福特公司为例,具体阐释了规模经济。曼昆认为,随着产量的增加,长期平均总成本减少,这个时候企业存在规模经济。反之,如果随着产量的增加,长期平均总成本增加,这个时候企业存在规模不经济。而随着产量的变动,长期平均总成本保持不变时,企业存在规模收益不变。
以福特汽车公司为例,当福特公司想把日产量1000调整为1200时,短期内只能在目前中等规模工厂中增加雇佣工人的人数,因为边际产量递减,所以每辆汽车的平均总成本从10000美元上升到12000美元。但是,如果是一个长期调整,福特公司可以通过扩大公司规模,诸如增加工厂和劳动力等手段,使每辆车的平均成本重新回到10000美元。在这个例子里,福特公司处于低产量水平时存在规模经济,处于中等产量水平时规模收益不变,在产量水平高时则出现规模不经济。
那么,引起规模经济或是规模不经济的因素是什么呢?在较高的产量水平下,能够让工人实现专业化,这种专业化能够让工人更善于从事某项工作。比如,倘若福特公司招聘了大批工人,并决定生产大量汽车,它就可以在分工更加细致的现代化生产中,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规模不经济的发生是因为每个大型企业都存在协调的问题。福特公司汽车的产量越高,管理团队就越复杂越庞大,管理者要想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就越困难。
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所写:“由于实现了专业化,针厂的任何一个工人每天都能够生产几千枚针。”这是斯密在参观了一个针厂之后得出的结论,他认为实现规模经济有助于企业提高产量,降低生产成本。
经济学上普遍认为,规模经济也叫做规模效应,是指因为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或是其他原因,使得企业的生产力提高,单位成本下降,从而使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企业产量的增加而减少的经济现象。比如,如果某钢铁集团的产量由日产1万吨扩大到2万吨,扩大了一倍,而厂商为此增加的成本小于一倍,我们就可以说这个钢铁集团存在规模经济。
再比如,2009年7月,鲍尔默以微软CEO的身份和雅虎CEO巴茨宣布正式合作,对于此次合作鲍莫尔反复强调了“规模经济”这一概念,他认为,“在互联网搜索方面,规模导致认知,继而导致创新。”实际上,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本身也是一个规模经济的范例。越多的用户使用这个系统,就会有越多的人对这个系统开发更多的应用,随之这个系统在科技以及互联网领域对每个人的影响和价值就越大。
那么,形成规模经济的原因有哪些呢?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有以下四点:
第一,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能够使用更加先进的生产设备。这主要是因为设备、机器不可分割,某些设备只有在相对较大的生产规模下才能够经济运行。
第二,扩大规模有利于实现更为细致的专业化分工。
第三,扩大规模后,企业可以更全面地使用各种生产要素。
第四,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在购买生产要素以及销售产品方面往往具有更大的优势。
在实际生活中,采取多大的规模才能使企业实现成本的最小化呢?实践证明,这取决于企业的具体行业特征以及市场特征。单从生产的角度来说,一个企业的规模越大越好,因为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实现更为专业的分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单从市场的角度来说,一个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越高,意味着消费者的需求越稳定,规模自然越大越好。比如在汽车、钢铁等大型制造业中,企业的规模都非常的大,规模小的企业难以在这种行业立足。
当然,这并不是说任何企业都是规模越大都越好。在某些特定的行业中,规模扩大到某个程度后就会发生规模不经济。正如曼昆教授所言,形成规模不经济的主要原因是庞大的管理团队很难实现高效率的管理工作。比如生产钢笔的企业,它本身的产量很小,而市场对于它的需求也很小,所以这种行业不适宜扩大规模。
经济启示录
曼昆列举的福特汽车公司案例中,当福特公司的产量很低的时候,扩大规模之后企业存在规模经济。由此可见,扩大规模对于处在低产量水平的企业来说,是实现高利润的有效途径之一。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企业都能够通过扩大规模实现规模效益,对于某些特定的生产技术而言,规模扩大反而会造成规模不经济。所以说,如何扩大规模,扩大到多大规模是每个企业应该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