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时我住在美国人家里。 我的房东尼克是个优秀的厨师。 他的相片曾作为当地希尔顿饭店的形象印在广告上。 退休后他常到许多举行“派对”(家庭聚餐) 的家中主厨。 他文化不高,但心灵手巧,样样精通,做家务也是一把好手。 然而他除了当厨师之外,家里一切活都请人做。 我问他为什么不自己干家务。 他笑笑说这样合算。 别看他不知道经济学,其实他的行为表明他是按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原理-贸易有利于双方一一行事的。
应该说,尼克无论做饭还是做家务都很麻利,他雇的小时工珍尼哪方面都不如他。 但仅仅由于尼克做家务好他就应该做家务吗?我们可以用经济学中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的概念来说明这一点。机会成本是把资源用于一种用途时所放弃的另一种用途。 对尼克来说,资源是时间。 尼克做家务的机会成本是他为了做家务而放弃的当厨师的时间。 或者说是尼克做一小时家务而放弃的当一小时厨师所赚的 钱。 比较优势是他与珍尼相比做同一件工作的机会成本大小。
假如做同一件家务,尼克需要一小时珍尼需要两 小时。 这说明尼克做家务效率高,他比珍尼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是生产率的大 小)。 但尼克当厨师每 小时工资是30美元,珍尼如果不当小时工到麦当劳店工作每小时工资为5美元。如果尼克把一小时用于做家务,他就要放弃当一小时厨师的30美元收入,即尼克做一小时家务的机会成本为30美元。珍尼在尼克家做两 小 时家务要放弃在麦当劳店工作两小时赚到的10美元,即珍尼做同样家务的机会成本为10美元。做同样的家务,尼克的机会成本为30美元,珍尼的机会成本为10美元。 我们说,机会成本小的一方有比较优势,即在做家务上珍尼有比较优势。
现代经济社会中,贸易-一无论是个人之间的贸易、一国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和国际贸易,甚至如果外星球有人的话也可以包括星际贸易-一一的基础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各方生产并出售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劳务,购买自己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劳务,各方都可以获益。 这就是贸易有利于双方的原因。以尼克和珍尼的例子来说,如果尼克以低于30美元而高于10美元的价格雇用珍尼做家务,双方都可以获利。
例如,雇用珍尼做两小时家务,每小时工资7.5美元,共15美元。这样,尼克把这做家务的一小时用于当厨师可赚30美元,支付珍尼15美元后还有15美元剩余。珍尼做家务每小时比在麦当劳打工多赚2.5美元,共多赚5美元。 他们各自从事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事情,然后相互交换双方收入都增加了。 尼克没有学过 什么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但他实际是按这一原则办事的,他所说的"合算” 其实就是我 们讲的这一套道理。
过去我们习惯用互通有无来解释贸易,而且认为 弱的一方在贸易中总处于劣势,强的一方总要通过贸易来剥削弱的一方,由此出发也就强调事事不求人的自力更生。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贸易中强的一方尽管生产率高,有绝对优势,但并不会在各方面都有比较优势;弱的一方尽管生产率低,没有绝对优势,但必定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比较优势。 贸易不是产生于绝对优势,而是产生于比较优势。 各方无论绝对优势如何,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所以,贸易有利于双方。
这也是经济全球化最终有利于各国的基本原因。我们用的例子是两个人一一尼克和珍尼。 其实如果把尼克换成一个发达地区(发达国家或发达星球),把珍尼换成一个不发达地区(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星球),道理仍然相同。 两个经济发展水平差别相当大的地区(国家或星球),根据比较优势所进行的贸易一定是有利于双方的。对我们国内而言,开发与发展西部的关键在于发展东西部贸易。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经济的关键在于与世界各国贸易。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有利于我国和其他国家更好地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 中美双方 达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之所以实现了“双赢”,就在于尽管中美双方经济发展差距相当大,但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 把美国当 作尼克,把中国当作珍尼,这道理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