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涉商业创立钱庄
1873年,荣宗敬出生于江苏省无锡西郊的一个村落里。 两年后, 其弟荣德生也出生了。 他们的父亲荣熙泰曾在广东做过十年税吏,因而, 兄弟出生的时候家境还算殷实。
但是,到了兄弟俩渐渐长大的时候,家境也渐渐衰微了。
荣宗敬7岁进私塾学习, 读到14岁,他就外出闯荡了。 开始,他先到上海南市铁锚厂当学徒。 荣宗敬是个有志气的人,一心想干出点名堂来,可是他毕竟年龄小,工作又累,不会照顾自己,不久就患上了伤寒, 只得回家修养了一阵子。
荣宗敬明白家里生活艰难,所以身体刚好些,又返回了上海,进入永安街源豫钱庄当学徒。 三年期满后,他去了南市的某汇划号做跑街。 那时所谓的跑街,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业务员,工作辛苦又没有什么保障。
在他做跑街的时候,正值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所在的店里因经营天津小麦失利,亏蚀严重,关门倒闭了。 无奈之下,荣宗敬只能打点回家,无所事事。
荣德生可不像哥哥那样胸襟开朗,雄心勃勃,具有领袖能力,他从小就是一个木讷寡言的孩子。 4岁那年才开口讲话,童年也只在私塾里读过五六年书,但是私塾的老师和他的父亲却发现他不仅做事严谨认真,而且具有惊人的记忆力。
15岁时,他背着父母,到上海找到哥哥,让哥哥给他找个事做,以缓解家庭生活的压力。
但是上海的工作并不好找,直到第二年,通顺钱庄开业,荣德生才由哥哥介绍到永安街通顺钱庄当学徒。 三年期满后,他嫌钱庄的薪水实在太低,就没有再干下去。
1894年2月,19岁的他随父来到广东三水河口厘金局。 当时有个税吏是江苏太仓人, 叫朱仲甫,荣德生就在他的手下帮理账务。 荣德生由于做事情极其认真,又有许多的好点子,不久就被人们尊称为“师爷”。
一个刚满师的学徒,忽然被人如此尊敬,荣德生感到非常快活,像打足了气的皮球,他工作得更努力了,暗中,便把做税吏当成了自己的终生职业。 正在他踏踏实实地走着自己的每一步,设法得到“实监生” 的资格,作为今后捐官的基础时,孰料,老天作弄,次年冬,他们父子都没有得到连任的通知。
荣德生非常失望,只得垂头丧气地随父回到了无锡。
1896年正月里的一天,荣熙泰忽然感觉身体不适,荣德生便陪父亲到御医马培之处看病,见马的处所气派阔大,而且收入丰厚,心中羡慕极了,回家后就买了医书,闭门苦读,妄想也能像马培之一样。
荣熙泰劝他:学医并不容易,要熬到中年才能成名,不如开店容易发展。 但是荣德生已经陷进去了,他一味沉迷学医,没有听进父亲的话。
荣宗敬这时已经22岁了,荣熙泰看见他长期赋闲在家也不是办法,就带他到上海找职业。 朋友们都劝荣熙泰开个钱庄,荣熙泰看到上海这时已经是中国商业经济的活跃地带,进出口贸易十分繁忙,民族工业逐渐崛起, 使得金融流通与日俱增。
开钱庄已蔚然成风,同辈中周舜卿、祝兰舫等都因此而发了财,荣熙泰不禁心也动了,他想:两个儿子本来就是学钱庄出身,业务驾轻就熟,钱庄的管理又容易,开支也不大,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主意打定后,他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马上与人合伙在上海开办了一个钱庄,取名号为“广生”。 荣宗敬任经理,荣德生也丢开了医书,过来管总的账目,这是荣氏兄弟合作自营事业的第一步。
经营了没有多少时间,他们看到业务做得不错,又在无锡设立了分店。就在这年6月,荣熙泰病故,去世前他反复叮嘱两兄弟:
一定要小心经营,凡事以信誉为重。 兄弟俩遵照父亲的遗嘱,谨言慎行,以诚为信,开办三年,不盈也不亏,另外的合伙人见无利可图,便抽走了股金。
这样,从1899年起,广生钱庄就由荣氏兄弟独自经营了。
在他们含辛茹苦的经营之下,机会终于叩响了荣宗敬兄弟的大门。 此时政府正在发行新银币,内地和上海之间的汇款不断,利率相差较大,这样钱庄就开始了赢利.
1900年爆发了义和团反帝运动,北方军粮需求大大增加,由上海汇往无锡、常州、宜兴等地采购小麦的款项为数颇巨,由于广生钱庄信誉好,汇款业务也随之大增,初次经商的荣氏兄弟看到滚滚而来的利润,满心欢喜,这年赢利约7000元左右。
此后一连几年都是如此。 这笔盈余,日后便成为了荣氏兄弟发家的原始资本。 这便是荣氏抓住了天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