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那些语不惊人死不休而又往往测不准的经济学家不同,罗伯特·希勒虽然非常有名气但却始终谨言慎行。
罗伯特·希勒很少作预测,但所作的每一次预言都最终应验。
例如,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的股票市场在新经济神话的刺激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状态,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一路高涨,道·琼斯指数、标准普尔 500指数以及纳斯达克指数不断创造历史新高。
当人们普遍浸淫在这场“太平盛世”的欢愉中而有些得意忘形时,希勒却一刻不停地赶写着《非理性繁荣》。
2000年3月, 《非理性繁荣》终于出版,希勒把一路凯歌的股票市场称作“一场非理性的、自我驱动的、 自我膨胀的泡沫"。
1个月后,纳斯达克股票指数由最高峰的5078点跌至3227点···
在此之前,尽管将互联网泡沫比作当年的荷兰郁金香、南海公司泡沫的警告不绝于耳,但只有希勒用清晰、完整的经济学理论解释了它。
当然,罗伯特·希勒较少做预测更加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希勒知道自己言语的威力而不敢妄言。
1996年12月初,希勒在一个听证会上跟格林斯潘谈到“非理性繁荣”的问题。2天后,格林斯潘在一个私人晚餐会上提起了这个概念。
接着日经指数下降了 3.2%,德国的DXA指数下降4%,英国股指下降4%,在这天交易的前半段,美国道琼斯下降了2.3%。
自那以后,希勒把“非理性繁荣”发展成为一门行为金融学的学问,2000年刚一推出就见证了“非理性繁荣”的结果一美国股市的崩盘。
在美国的网络上,说起希勒,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
这位预言家什么时候可以为楼市下跌叫停?
可是,似乎故意要与民众天生的"非理性"做一次对冲,9月19日,就在美联储降息0.5个百分点、市场升起一片希望和欢腾的次日,罗伯特·希勒在美国国会山作出了一个预测:
美国楼价的这一轮跌幅将会达到美国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程度,而这足以引起美国经济陷入萧条!希勒的理由是,大众心理和情绪依然在萧条中!
凭借着《非理性繁荣》一书,平时很少踏出学术圏子的希勒一下子成了公众面前的明星, 《非理性繁荣》也登上《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成为人人争读的畅销书,惹得曾担任克林顿政府财政部长的罗伯特·鲁宾说,希勒本人才是股市大跌的最大受惠者。
甚至有人曾将导致2000年纳斯达克股票市场暴跌的原因之一归咎为《非理性繁荣》一书的出版所产生的效应,希勒本人也被称为“灾难预言家"。
为此希勒的夫人感到有些担心,她甚至将家里的电话号码从号码本上去掉了。 作为一个学者,最重要的是希勒做到了众人皆醉我独醒,在对股票市场大家都说好的时候,他能够站起来说不,这正是希勒的可贵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