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闻喜,28岁的李海仓逐渐显露出经营才干,尽管47岁就英年早逝,但他早已成为“中国民营钢铁大王”、山西首富,其白手起家的故事堪称传奇。
如果不是19年后被人枪杀殒命,他的成就和财富或将超越“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
2000年以前,闻喜一直是全国贫困县,李海仓生长的东镇川口村更是贫穷落后,当地民谣有云:“川口不川,三岭依山,岭上荒地,岭下碱滩,年年粮歉收,家家糊口难。"1956年1月19日,李海仓出生于川口村寒门农家,排行第三,念书9年之后回乡务农,此时家里已有6个男孩,还有一位寄养的堂兄弟,窘迫寒酸境况可想而知。
李海仓自幼聪明,同学回忆说"他从没考过第二名”,五弟李天虎记得有道数学难题班上没人算得出来,他回家请教哥哥,刚说完题目,李海仓就算出答案,而且是不用纸笔的心算。
弃学务农,李海仓也是把好手。
虽然还不满17岁,身形单薄,可他干起活来不要命,一亩玉菱杆别人3天割完,他只要1天半。 三姨家盖房打砖坯,壮劳力一天只能打500块,他却打出1000多块。
李海仓既肯流汗,又勤动脑,无论干什么都比别人干得好,而且干得快。
1973年,李海仓走进村里的油坊当学徒,他整天举着40斤的油锤狠命砸,油坊外的土地都震得颤抖,这一干就是四年。
1978年中秋节,李海仓拿着父亲给的30元钱,买了两盒月饼,还有白酒和花生,来到运城一家粮油加工厂,向一位姓贺的老汉拜师学做肥皂。
经过一周的反复试验,他终于学会了制造肥皂的方法和流程,回村后找大队投资肥皂厂,村里给他一口大铁锅、10斤小麦、1500元钱,这是全村仅存的家当,回报是年底上交6000元,第二年上交10000元。 李海仓教会全家人手工生产肥皂,自己出去跑销路,当时肥皂紧俏,他兑现承诺完成上交, 但是1981年底肥皂不再是稀缺商品,他把肥皂厂交回队里,那时李家已经成为万元户。
1982年,李海仓在镇上开办“川口综合商店”,家电、化肥、农药、种子、焦炭、五金、苗木··..··什么赚钱卖什么,他往新疆乌鲁木齐运过粉条,也往其他偏远地方贩卖过柿子,经常每天只睡三四个钟头,每年在省、市、县的各级公路上穿行十几万公里,他有“拼命三郎"的干劲,并逐渐形成与市场打交道的智慧和经验。
经过5年打拼,李海仓已积攒23万元,他并不满足,反而产生更大胆的想法一一做焦炭。
1986年夏天,李海仓要往江苏海门发300万斤高粱,他跑到介休去弄火车皮,被告知20天后才有指标,这意味着高粱将砸在手里。
有天他听说火车站要给全体职工发电风扇,却因价格贵、缺货即将告吹,李海仓连夜开车赶往江苏扬州,两天后拉回1000多台电风扇,以每台低于进价20元卖给火车站,车站领导以4个车皮焦炭作为答谢。
结果李海仓的高粱买卖赚了 5.6万元,焦炭生意扣除电扇差价净赚1万元,而且,他发现贩运焦炭是门好生意。
当时介休的"焦炭大王"李安民买卖都做到了国外,李海仓主动到他的公司跑销售,拜师学艺,李安民也毫无保留地教会他炼焦技术,从生产的进料、选料、冶炼等各工序、环节到管理、销售,李海仓都了如指掌。
山西煤炭资源占全国26%,煤老板成千上万,这帮“土豪”一夜暴富、挥金如土的故事广为流传。
1987年4月,李海仓与大哥李天仓、好友辛存海和侯岚云共同创办闻喜县联合焦化厂,总投资40万元,李海仓出资20万元,四人共同抵押贷款10万元,县里的国企白水泥厂从银行借贷10万元。 李海仓财富神话的开头与他的煤老板同乡们大同小异,第一年利润就高达100万元。
1988年8月,李海仓与三门峡车务段共同投资60万元成立三铁焦化厂,出资双方各占一半。
李海仓的两家焦化厂产量加起来达8万吨,那两年焦炭价格一路上涨,最高每吨600元,他一年就实现利税1300万元。
1989年,李海仓与三门峡车务段共同投资120万元创办运铁洗煤厂,年产16万吨洗精煤、3万吨焦炭。 1990年,他与三门峡车务段、沈阳铁路分局共同投资1200万元新建6万吨的机焦厂。
4年创办4家焦化厂,固定资产从40万元变成2000万元,李海仓的经营管理和资本运作能力显然超越普通“煤老板” 的范畴,他投资、建厂、再投资、再建厂;联合、联合、再联合,以“滚雪球"的方式顺势而为,一路狂奔。
焦炭厂的主要客户是钢铁企业,李海仓发现钢铁比焦炭更赚钱,决定延伸产业链。
1992年,李海仓计划投资8400万元建两座124立方米的炼铁高炉,他自己投资2600万元,找到上海、湖南、河南三省冶金厅下属公司各出资1000万元,北京铁路局投资300万元,向工商银行贷款500万元,加上新公司发行2000万元的金融债券,共同成立山西海鑫钢铁有限公司,李海仓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
1994年3月,两座高炉建成投产,当年销售收入2亿元,企业总资产突破1亿元,纳税超过1000万元。 在闻喜东镇的穷乡僻壤凭空诞生规模如此庞大、营收如此丰厚的现代化企业,黄土高坡上的小县城沸腾了!
1995年6月,李海仓投资3.1亿元的二期工程上马,由炼铁到炼钢再到成型钢材,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1999年10月,三期工程开工建设,两年后,1080立方米高炉、80吨转炉建成投产。到2001年底,海鑫集团的总资产已达30亿元,年销售收入29.6亿元,利税4.5亿元,跻身全国工业企业500强。
2002年,海鑫旗下的90吨转炉、1380立方米高炉、200平方米烧结、110KV 变电站建成交付,鑫光水泥公司和黄河引水、海鑫苑工程基本完工,70万吨高线、80万吨螺纹钢工程即将完工。
当年底,公司资产总额40.36亿元,销售收入24.28亿元,净利润4.13亿元。 海鑫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钢铁公司之一,也是山西最大的民营企业。
李海仓的经营秘诀主要在于成本控制和资本运作。 他对产前成本、产中成本、产后成本的控制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终端产品钢材成本比行业平均水平低300元~350元,以国际上最具可比性的钢坯为例,欧美和日本等都在每吨1700元左右,而海鑫只要1150元~1180元。
成本优势和质量保证使他能够掌控大量客户预付款,每月预付款就达1亿元以上。 与国有钢铁企业相比,海鑫的人力成本优势更为明显,年产300万吨钢的国企都是四五万人,其中财务人员就有四五百人。
实现同等产量,海鑫员工还不到一万人,只有30多名财务人员。
李海仓的资金运作包含三个方面:
第一是自有资金,创业以来的所有红利全部投入新项目;
第二是合作资金;第三是银行贷款。 李海仓用别人的资金自我发展,既不增加负债也无利息之忧,他还计划2004年下半年登陆资本市场,已经进入上市辅导期,预计融资超过10亿元。
自1987年创办以来,海鑫集团在15年间实现了总资产翻14番、利税增长13000倍的经营神话。 与此同时,李海仓手中的财富也急剧攀升,在2002年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中,他以16.14亿元与黄光裕以及唐万里、唐万新兄弟等人并列第27位,成为山西首富。另外,他还在年底当选为全国工商联第九届执委副主席。
从一个地道农民到"钢铁大王”、山西首富、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李海仓的成就被商界寄予厚望,他头戴一顶又一顶桂冠,在赞美和欢呼声中昂首步入商业人生下半场。
然而,没有人能预料到,一个多月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噩梦将尾随而至.
2003年1月22日上午10时许,李海仓接待完几批客人后返回自己的办公室,里面坐着之前曾多次上门纠缠的冯引亮。
冯是十年前的闻喜首富,与李海仓同龄,落魄后打算以180万元的价格将纸厂地皮转让给海鑫,因要价太高一直遭到李海仓的拒绝,结果买卖不成心生怨恨。
没有人知道办公室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服务员在外间只听到“砰"的一声,以为茶杯摔碎,推门看时又响一声,李、冯两人已倒在血泊之中。
警方调查结果是,冯引亮用锯掉枪管和枪柄的土枪行凶,向李海仓的后脑开了一枪,连位置都没有移动,又向自己的右脑开枪自杀。
前后只有两三分钟,一共开了两枪。
李海仓以如此惨烈的方式突然离世,让川口村民都陷入悲伤沉痛之中,这年春节没有一家放鞭炮,贴春联。
东镇人几乎都在海鑫工作,悲剧让当地人觉得“天塌了一半”。事实上,海鑫每年纳税占闻喜县财政收入的60%以上,当地百姓生动地概括说: “县政府每天有两顿饭是海鑫管的。 ”一时间,媒体报道铺天盖地, 李海仓遇害案惊动中央,震惊全国。
按照原计划,李海仓遇害当天海鑫要为新建成的1380立方米的高炉点火。
可惜斯人已逝,为了表达哀悼,海鑫在25日举行点火仪式,以新征程排解众人无尽的悲伤。
当晚下着小雨,敬香之后,有人高喊:“董事长到位,点火!”整个过程只用了十分钟,点火成功后,雨也停了。 李海仓被安葬于海鑫集团办公楼后面的厂区院内,陵墓是普通大理石,立一块小碑,旁边是工厂的车棚。 他长眠此地,并期望后人将未竟的事业发扬光大。
22岁的李兆会从澳洲校园仓促归国,他是李海仓的独子,在香港机场转机时看到报纸刊登的噩耗,他脑袋突然一片空白,不禁泪流满面。
来不及擦干眼泪,他就临危受命担任董事长,稚嫩的双手能否掌控全局,公司内外遍地质疑之声,扶不起来的阿斗或是被操控的提线木偶,他与海鑫难逃劫难。
此后十年,李兆会扳倒重臣、做强主业、运筹资本,成为“富二代"接班成功的典型代表。
2013年,李兆会家族以80亿元位列胡润中国富豪榜第189位,成为新的山西首富。
然而,时隔一年,2014年11月初,海鑫集团申请破产进入法律程序,公开资料显示,海鑫负债及对外担保约104.59亿元,而账面资产只有100.68亿元,负债率超过100%,严重资不抵债。
今日景象,实非李海仓当年所料想之凄惶。
民俗大全(www.aigyz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