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在通恒集团在国内的投资企业中只能排到第13位,但却是武克刚最钟爱的一个品牌,在他心里的位置是“第一"。
“如果我告诉你,中国第一支真正含义上的由法国酿酒师酿造出来的干红葡萄酒,产生在云南,你信吗? 但这是事实。
9年前,武克钢来到云南红河州弥勒县,第一次见到这里数千亩的葡萄园和一个废弃已久的葡萄酒厂。 酒厂已经封了10年,武克钢说:“当时我见到的这里,没有一寸水泥地,没有一间砖瓦房。一片荒凉,似乎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贫困山村。”站在一米多高的荒草丛中,当时最吸引武克钢的却是院里的一棵长得郁郁葱葱的塔柏,“一看到那棵树就特别高兴”。
如今,由武克钢一手缔造的、由这片“废墟”里成长起来“云南红”,已经包揽了大陆西南红酒市场的全部江山。
高原上的葡萄
武克钢生于杭州,长于武汉,在北京上学,在蛇口工作,又在美国深造与创业。但让他感觉最亲切的地方却是云南。
武克钢的夫人是云南人,1997年春节,他随夫人回乡省亲,从此开始了他与云南的这一段机缘。 正是因为这一段机缘,他在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社会经济学客座教授、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执行董事、香港通恒投资集团董事长的身份之外,又多了一个云南红酒业董事长的身份。
武克钢说,自己站在废弃葡萄酒厂那一米多高的荒草丛里,脑子就开始转了。 他很清楚地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红酒业是如何疯狂弥漫在沿海地区的,“这个市场太大了。”一轮分析下来,凭借对市场的把握,武克钢在最短时间内下了最快的决定。
之后发生的一切像极了电影蒙太奇:
1997年6月1日,香港通恒国际投资公司决定投资5000万元,与弥勒东风农场合资组建云南高原葡萄酒业公司;武克钢在协议书上签字后15天内,过千万资金便划进弥勒银行账户;40天后,成套葡萄酒生产设备从欧洲空运到云南;50天后,弥勒葡萄园数千吨葡萄运入工厂;200天后,1998年初,首批云南红干红葡萄酒在市场亮相。
这令所有云南人咋舌:一是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神速,二是居然不知道家门ロ还能生产上好的葡萄酒。
中国干红葡萄酒的历史不长,而法国波尔多地区的酿酒世家“出产”举世闻名的酿酒师。为了酿好“云南红”,武克钢亲自飞往法国,几经波折终于请来了波尔多地区尼古拉酿酒世家第五代传人尼古拉先生。尼古拉和中国干红葡萄酒的奠基者郭其昌、彭德华联袂,组成云南红中西合璧的“掌门师傅”。
如今,由武克钢一手缔造的“云南红”似乎已越来越有江湖地位了。 几乎包揽了中国西南红酒市场的全部江山,所到之处,均为攻城略地之势。
更为关键的系列数据是:
云南红从1997年开始正式运作,已经连续5年销售额翻番,增长率达到30%-这个数字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是可怕的,一般来说,超过25%的增长率就会让人很有心理压力了。
据说,西哈努克亲王对云南红情有独钟,云南红成为了柬埔寨上世纪最后一个国庆大典的国宴酒。 而云南红在日本也一炮打响,日本元株株式会社一次便订购了1400万美元的云南红。
武克钢意气风发,对看得瞠目结舌的人说:看见没有?这就是蛇口速度!
从仕途到商途
19年前,如果不是弃政从商,武克钢也许有着大好的仕途-32岁时,他已经是深圳蛇口工业区常务副区长。或许,他会是一位学者,他出身经济学世家,外祖父是中国经济学界的元老孙冶方。
1987年,武克刚却放弃了深圳蛇口工业区常务副区长的职位,到美国留学,“都说美国进步,可人家到底是怎么样的,就想去亲眼看看。”在美国,他顺利获得了密执安州立大学社会经济学博士学位,并成为该校的社会经济学客座教授。
又是一个偶然的机缘,让他走上了从商之路。
当时,美国有一个主要由犹太人组建的外资财团想进入中国,他们找到武克钢请他讲课并担任投资顾问,武克钢欣然应允。 武克钢给他们讲中国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并说“世界的未来就在中国"。
从1990年开始,该财团开始对中国投资,到1992年的上半年,已经投资了十几家企业,投资金额已达2亿多美金,但是这些投资却见不到任何起色。这些投资里有一些项目是武克钢为他们选的,这样,武克钢就对他们说,我回去给你们看看是怎么回事吧。1991年,武克钢回到了中国。
翌年春天,恰逢邓小平南巡,从邓小平第一次南巡就参与过接待的武克钢,这次也一直陪伴在邓小平的身边,他说:“邓小平的话一说,我就听明白了,那时我就感觉到中国经济发展的高峰到来了。” 回到美国后,武克钢对这家财团说:
“这样吧,你们在中国的投资,你们别怪老师也别怪中国,我回去一年,如果一年以后你们赔了,我硬扛着。 如果三五年后我赚钱了,把你们的本钱还回来以后的盈利部分,你们占49%,我占51%。"对方同意了,这样武克钢就全面接管了该财团在中国的投资业务-这就是后来的通恒集团。
从投资规模看,通恒集团在中国内地的投资企业中“云南红”只能排到第13位,但却是武克刚最钟爱的一个品牌,在他心里的位置是“第一"。
红酒的文化积淀
在葡萄酒界,云南红可能是一个另类。与当前很多的葡萄酒企业善于制造轰动效应,比如拿“标王”、请大牌明星做广告的路子截然不同,武克钢说云南红不会走那样路子,因为“不符合葡萄酒的文化”.
武克钢说,葡萄酒是几百上千年沉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它是逐步发展的。红酒销售最终还是要做文化,传递品牌内涵,特别在中国。
“葡萄酒的文化和它的地域性分不开。 葡萄酒的特色就是葡萄园的特色。”出于对葡萄酒文化的重视,也是为了反驳
“不在葡萄酒生产的“黄金纬度'(北纬35至45度)之内的云南绝对不会有顶级葡萄酒”的说法。武克钢在运作云南红之后,开始挖掘云南葡萄酒的文化内涵。
据说两百多年前,一位法兰西传教士从英属印度起程,沿着“茶马古道”,经西藏来到德钦。 在澜沧江谷地茨中,传教士喜出望外:
谷地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传教士种下了来自法兰西的酿酒葡萄。如今,这种被当地农民称为“紫葡萄”的葡萄,经鉴定是法国最古老酿酒葡萄名种Rose Honey(玫瑰蜜)。这种葡萄在法国由于19世纪初的生态灾难,已经灭绝了,但云南特殊的气候、土壤条件,反而使这种珍贵的葡萄品种得以保存和优化。
据武克钢说,在云南中甸一带,有五六座非常古典的、保持着西方传统的教堂。 在教学的后院,还完整地保留着葡萄园,教堂的教士们还在用着当年传教士教给他们的方法,酿造着最传统的葡萄酒。
但云南红具有有别于法国的另一种高原风情。
在武克钢的眼里,浓厚的东方背景对“云南红”的成功最为重要,“其实世界上每一种葡萄酒都是在强调本土特色、民族文化。强调了民族性,就是强调了国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