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5年,已取得美国绿卡的邓鸿携资自美返蓉,建起成都国际会展中心那一天起,这个出生于成都的60年代生人,在10年的时间内,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思维与高明的投资哏光,打造起一个自己的“会展王国”。
向成都人打听邓鸿,多数回答:“这人挺低调的”或“挺神秘的".
搜索邓鸿,有以下几个关键词:“美籍华人”、“西部第一会展强人”、“艺术家”、“房地产开发商”。
对邓鸿的身份认定,既矛盾又无奈:
艺术家、策展人、建筑师、最职业的项目带头人。他有足够的财力,又能玩得起,他是朋友眼中最富艺术气质的梦想家。
邓鸿,1963年生于成都,当过兵,下过海,30岁时前往美国做国际贸易,次年取得美国永久居住权。 1995年邓鸿携资回蓉,以14亿元投资建设国际会展中心;1998年筹建九寨天堂国际会议度假中心,于2003年9月建成,总投资20多亿元;2003年12月28日邓鸿又在成都城南投资50亿元,滚动开发“世纪城-新会展中心”;2005年7月总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的新会展中心盛大登场。
至此,邓鸿梦想中的西部会展铁三角形成。成都,这个西南重镇也正以此,构建与北京、上海、广州齐飞的内地会展第四极。
打造“东方达沃斯”
对邓鸿而言,被誉为“东方达沃斯”的九寨天堂实际是他的一张名片,他担当的是总规划和总设计。
为了设计九寨天堂,邓鸿曾和当地的藏民、马帮扯起帐篷,在原始森林里露营了几个星期。九寨天堂的横空出世,曾令内地建筑界哗然。 这是一座有争议的建筑,不是因为建筑本身,而是因为它占领了中国最好的生态环境。
但几乎所有享受过九寨天堂的人,都忍不住将赞叹声送给邓鸿:“实用功能做得非常好”、“注重了环保”、“非常现代的空间享受”等。IBM(中国)公司在此已经举办了有十余次会议,瑞士雷达表公司中国区总裁则在留言本中写道:
万万没想到在中国西部有如此豪华高贵的地方。大堂采用钢拱架全透明玻璃结构,飞机上可见万木葱郁。 邓鸿认为酒店的大堂一定要“大”,竟然用了1万平方米。 他还想到了一点:
穹顶使用全自动温控系统,“天窗”可随温度变化自动开合。据此,九寨天堂可以写入中国的建筑成就史。
九寨天堂的美,更在于它依托了中国最好的生态环境。仅仅因为这一点,大陆也不可能有人对它复制或超越。 对邓鸿个人而言亦是。
成都一家报社的记者曾如是说,有一座酒店没什么了不起,可是能在九寨沟有个景区那是什么概念?
邓鸿意识到,做建筑有很多妥协,要考虑到生态的东西,就不能够砍树。而邓鸿用了很漫长的三四年时间,提出了“生长之城”概念。
邓鸿自认为:如果换任何一个人在这里弄一座建筑,环保上绝对做得不如他。“我就要通过经济上的手段,去影响这里的老百姓,这是最大的一个环保。”
而在九寨天堂内部管理上,邓鸿做得非常简单化:责任制。
“酒店客房和成都是联网的,财务的人是我派,其他都是下指标。 比如2005年按营业额65%提成,剩下35%是我的,我负责交税这些,等等。每年责任制签约,这样我们人人都是老板。”邓鸿在九寨天堂没有自己的办公室,而成都会展中心的办公室,他也几乎从不去,因为一般都直接奔工地。而“深夜,工地”也成为他最喜欢的工作方式。
邓鸿逼自己学会偷着乐。 他有些“商业机器”朋友,本是跑来游说他搞上市,结果住了几天,想,我为什么要这么活?
无意中改变了一些人的生活态度,邓鸿对此十分得意。
文化多面手
一个自称是充满感性的理想主义者的男人,邓鸿似乎在商业与艺术之间,永远都游刃有余,无坚不摧。
邓鸿基本将自己划定为“散漫的人”,骨子里喜欢游走四方。 他在上午睡觉,熟悉的人都是在下午才打他的手机。
虽然邓鸿一再对媒体表示没想把企业做那么大,但每一次出手都是“大”的。从成都国际会展中心的投资额14亿开始,九寨天堂的15个亿加上甲蒂古城的22亿之外,邓鸿实际上正在构筑他的“大九寨”版图,连接黄河九曲第一湾、花湖、神仙池,再到古城和九寨天堂。 九寨的整个投资额,是难以估算的一个天价,用邓鸿自己的话说:
国内几乎没有人能比。 在世纪城,光种树就花掉了两个亿(包括6000棵银杏)。如此高额的贷款,令邓鸿意识到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摊子,“该收手了”。
“因为成都国际会展中心给了政府一颗定心丸。” 据统计,从1997至2004年,成都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了“西部论坛”、“法中论坛”等1900多个会议,直接经济收入240亿元,给成都GDP以强有力的拉动。 在中国,成都是唯一一个由企业出钱来修建会展中心的城市,而成都会展业也至少领先内地同类城市3至5年。 会展经济甚至已经成为四川新型经济形态之一。
政府大甩手的信任与支持,恐怕是邓鸿之外鲜少有企业家如此,这也为邓鸿的低调蒙上一层神秘。
1993年,在席卷中国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当过兵的画家邓鸿毅然下海,摆过小地摊,卖过服装,开过小饭馆和小工厂,几乎是那一代企业家“白手打天下”的典范。
彼时的邓鸿刚
刚“三十而立”",下海更多的存有意气用事的成分一一“我当时的想法就是想挣2万块钱,如果挣到了就回来继续画画。”
但下海第一单生意,他就赚了3000块。“3000块啊!当时觉得好多哦,半夜都会突然醒过来再数数。”认识到市场神奇的邓鸿由此一发不可收。
1993年邓鸿前住美国做贸易,第二年便神奇地取得美国永久居住权。 媒体对邓鸿顾多猜测,而邓鸿亦不愿抛头露面。
邓鸿的朋友不多,更儿乎没有一个是有钱人。
简单生活
邓鸿有几条原则:不合作,不上市,不投资(大项目)。这似乎在宣告邓鸿企业到此为止。 邓拒绝将自己归为中产,亦拒绝透露身家,认为这在中国很敏感,也没意思。
邓鸿的理想是做一个有钱的、没有名的、有时间的人。他要求自由自在,无论到哪里,他都是一个人,也从来不要别人到机场接。 穿8块钱一双的布鞋来去自由,每天抽1美金的雪茄,从不用昂贵的雪茄工具。 他最喜欢到大排档吃东西,喜欢在百货公司到处逛(不买但是很爱看),喜欢出门打车,因为他希望让自己保持一种状态:“这让自己感受到我平常状态里感受不到的东西。”
当世纪城项目进行至室内设计部分,邓鸿已开始为2006年退休作全盘打算。 未完成的工序包括:敦促航空公司开通各大城市至九寨沟的直航班机,“特别是广州-九寨”。不过听说在开发九寨天堂时,邓鸿也说过这样的话,但他最终还是继续了开发世纪城的旅途。
邓鸿会用很多时间画画,这是一般商人所不能及的。成都会展中心和九寨天堂的酒店里,有很多画都是邓鸿画的。 他还投资了1.5亿建成亚洲最大的艺术场馆之一的成都现代艺术馆,并任馆长。
有雄厚的资金基础,使他在成都乃至中国内地的艺术界的影响力非同一般。 北京、上海双年展都是由官方投资的,成都双年展却是由邓鸿投资的。 在2001年,邓鸿举办了第一届成都双年展,累积有20万人参观,当时大大出乎媒体的意料。
2005年7月8日,第二届成都双年展的展馆世纪城,又在成都最南边的城乡结合部举行。这个偏僻的地方,被私家车塞得满满的,大约有上万人花一个多小时从城里赶来。四川省委书记、省长等人也来视察了一圈。
因为邓鸿在艺术领域的独特经验,已被四川某大学聘为兼职教授,而他退休后,将会致力于办一所大学。富有艺术气质的邓鸿很少喝酒,他最大的爱好是骑马。
邓鸿在九寨天堂组建了有30多匹马的马队,每匹马都用藏语取名。
不信风水、不信教、不信命的邓鸿,他相信一样东西:“天上不会掉馅饼。”“其实人生是这样的,什么事你都要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