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出身的邱继宝,回想自己走过的路,喜欢用“历经了千辛万苦,说破了千言万语,翻越了千山万水”来形容。但时至今日,在谈起他的创业之路时,邱继宝已经没有了太多的感慨,唯有平静。倒是打造国际化的“飞跃”品牌,让他有些按捺不住的兴奋与感慨。
“我虽然人长得很难看,但一到国外还是有很多人拉着我跟他们合影。 ”邱继宝常常用这句话来形容他一手创立的“飞跃”品牌给他的企业以及他个人所带来的改变。
近几年,他在台州悄然建设着世界上最大的工业缝纫机设备生产基地;此前,他早已被某政府高官称为“国宝”。
历经磨难结缘缝纫机
作为浙江制造业的先驱,台州新型工业的代表,邱继宝的创业故事已经流传很广。
1977年,因为家贫,初中毕业的邱继宝只读了三天高中就不得不离开校园走上社会。 为了生存,他弄来一辆自行车载送客人,赚取一点点微薄的收入。
不料三天后,他被连人带车送到公社,一连关了三天,理由是:自行车载人属于地下运输户,要割资本主义尾巴。
随后,他背上补鞋的小箱子,走南闯北以此为生。 几年的补鞋岁月,邱继宝走过最繁华的城市,也走过最偏僻的乡村。
遥远的东北三省,也留下了他的足迹。 1980年,邱继宝带着补鞋的积蓄回到台州。 这时候的台州已经冒出了一个个家庭小作坊,邱继宝心中压抑了许久的创业愿望开始萌芽。从1980年下半年开始,他在附近的缝纫机零件厂等企业做了一年多的学徒。
1982年,邱继宝用尽积蓄,又贷了300元款,租下三间旧房,办起了椒江市电器仪表厂,生产喷雾器零件。 在他的努力下,一个小作坊似的工厂很快走出了萌芽期,渐趋成熟。 但是,在关键时刻,邱继宝毅然做出决定-转产缝纫机零件。
1986年,邱继宝创办了一家缝纫机厂,这就是闻名海内外的飞跃集团的前身。
工厂是办起来了,但白手起家的飞跃集团面临着严峻的市场形势。当时,大陆缝纫机市场已被四大工厂把持,海外市场则被日本、美国和台湾实力雄厚的公司瓜分。
面对这种形势,邱继宝在钻研了大量的资料后,做出了这样的分析:
衣食住行,衣当首位,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完全具备成为缝纫机生产大国的条件.
同时,为了赢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邱继宝把目光瞄向了国际市场。
锥子精神打开市场
为了争取与外商直接接触的机会,1989年,邱继宝带着自己制造的缝纫机来到“广交会”,但是以他这样乡镇小厂的身份是无法迈进这个门槛的。 邱继宝没有死心,他翻墙进去,结果还没来得及掸掉身上的尘土,就被广交会的保安扣住,交了50元罚款不说,还罚站了半小时。
这件事情对邱继宝的刺激很大。 这之后,他真正领悟出了要想“公平”,重在要有“实力”的真谛。时隔十几年,邱继宝还可以清楚地回忆出当年的情景,“我意识到如果产品质量过硬,名气大了,广交会组委会自然会请我过去参加。果然,11年后,中国外经贸部副部长陈新华亲自打电话来,请我参加广州的秋季交易会,共商中国缝纫机的发展大计。”
“广交会事件”后,为了使自己的产品能走出国门,邱继宝又赶到了深圳的罗湖口岸,花500元人民币请人代买了一本香港的黄页电话簿,通过电话簿,展开信函“外交”。 当他获悉“飞跃”的产品在中南美洲的一些不发达国家可能有市场,又踏上了去拉美等国的推销之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去,就开辟出一条路。到1989年,“飞跃”在这个地区的销售额达到了2万美元。 邱继宝初战告捷。
1996年底,东南亚金融危机空前惨烈,“飞跃”刚刚编织起来的东南亚市场网络遭到重创。 但邱继宝并没有慌乱,经过冷静的分析后,他逆市而上,一方面收购了日本的一家小型工厂,聘用了海外人才开发高新产品;另一方面,举债斥巨资搞技改,从美国、韩国和台湾地区引进百台套世界先进的加工设备。这两个举措,一下子将“飞跃”领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利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赢得的时间差,“飞跃”反而一举进入国际化品牌的阵营。
没有不赚钱的行业
从此,“飞跃” 开始大踏步加快了向世界顶级企业迈进的步伐。 借助在美国、德国、巴西、墨西哥、尼日利亚、阿联酋等1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的17个分支机构,邱继宝将“飞跃”产品打入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不但出口创汇稳居大陆同行业第一,还被世界缝纫机组织称为最有活力的缝纫机生产企业。
多年的品牌国际化之路走下来,邱继宝最大的感触是,很有面子!“以前国外很多客户一说到是跟飞跃合作,都觉得抬不起头来,现在我们的客户都以跟我们合作为荣,很多人还把我们的品牌标识作为他们的门面。
沃尔玛进行缝纫机采购时,如果“飞跃”的标书没到,就不会开标,这在以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现在,当有人说缝纫机早就是“夕阳产业”,邱继宝总是自信地反驳,“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企业。”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缝纫机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机械,但“飞跃”缝纫机最高的能卖出一辆宝马车的价钱,难道这仅仅是品牌的缘故吗?
邱继宝认为,除了品牌的作用外,科技力量也是关键,“我觉得,用高科技来改造传统制造业,可能是中国民营制造企业的希望所在。 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成本非常高,但他们掌握着一些高新核心技术,他们企业的实力依然很强大。”
“飞跃”的缝纫机早已不是大陆人们传统观念中被淘汰了的“老三件”之一。随着缝纫机行业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原先重达100多斤的传统缝纫机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高科技武装的新型缝纫机。
比如手碰一下就要断的线,飞跃造出的缝纫机能够把它笔直地缝到任何东西上。 邱继宝甚至说,“现在,我们造缝纫机的人是不太看得起造汽车、飞机的人的。”
让缝纫机早日重回家庭,让中国的人们像国外的家庭一样享受手工缝纫的乐趣,则是邱继宝一个不太遥远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