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光成身材高大,颇有北人之相。这个出身泥瓦匠的人物,是杨汛桥诞生的典型企业主人。而民间版本的浙江玻璃成长史,恰好体现了小镇主人公们的商业素质:对宏观利好和市场机会的惊人直觉,以及冒险的胆量和坚韧。
在浙江的不少富豪开始玩“私人飞机”的时候,绍兴人冯光成却开始修建大陆第一条有私人资本参与的铁路。
这条铁路从浙江衢州通往偏僻的常山,起因是,冯光成的企业在常山设有一个水泥厂。 冯光成发现这里资源非常丰富,但是交通并不方便。为了充分开发这里的资源,同时把运输的成本降下来,冯光成开始动用绍兴人“师爷”的本领,说服当地政府修一条铁路,“不但方便我们企业的原材料、产品进出,还能改善常山的投资环境。”半年后,一贯垄断的大陆铁路事业向冯光成敞开了。
这种“吃螃蟹”的行为,对冯光成来说早已不是第一次。
在冯光成的家乡,绍兴县西北角的杨汛桥小镇,冯光成曾经打响了大陆民营企业在香港上市的第一炮,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后来因为齐集了7家上市公司而备受业界关注,称为“杨汛桥现象”.
2005年,作为大型民营企业和建材行业龙头企业之一,冯光成的光宇集团发展令人侧目,8大项目完成投资60亿元,在2006年均可实现产出,其中,作为浙江民企参与西部开发的最大项目-“青海碱业"一期点火投产,为保持其在玻璃行业“老大”的位置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刚进入2006年,冯光成的光宇集团又开始了建立20年来在资本重组方面的最大动作,完成旗下的“浙江水泥”、富阳“三狮水泥”部分股权和安吉“光吟石英砂”全部股权的转让。
由此,冯光成新的“光宇”战略已清晰呈现:控制水泥,将旗下“浙江水泥”的发展规模从原产2000万吨,调整为1000万吨;做精玻璃,减少普通玻璃,发展超薄玻璃;做强碱业,利用青海丰富的资源,力争实现年产纯碱270万吨的目标,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大型碱业基地。
吃尽苦中苦
与其他成功的民营企业家一样,在冯光成那神奇的光环背后,是其艰辛的创业历程和与生俱有的胆魄。
冯光成少年时家境不俗,却没想到一场“文革”几乎夺去了他的所有。“我爸爸被打成'反革命',抓去坐牢,全家都衰落了,生活很苦,许多亲友不再理我们。本来全乡只有我一个人考上初中,结果却不得不辍学去工作····当时受到很大打击,吃了很多苦头....."
世态炎凉让冯光成变得少年老成,他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干出一番事业来,“我一定要让别人看到我冯光成是有用的人,发不发财无所谓。”
冯光成似乎与建筑建材有着不解之缘。从一个建筑队的小泥瓦工做起,吃苦耐劳的性格使他很快得到提升,21岁时已是一家500人施工队的副队长(相当于副经理).
31岁那年,他不顾家人劝阻,毅然下海创业。他当时身无分文,仅带够吃两天的米出发,初期只承包数千元的房子工程,由人家付钱,自己包工包料地造房子,工期快,获奖励多。 苦干几年,从包工头到建筑公司老总,他为自己的事业赚得第一桶金,企业总资产达1000万元。
1985年,冯光成开始担任绍兴县第五建筑工程公司的总经理,这是一家典型的“红帽子”乡镇企业。 冯光成带领“五建”走南闯北承接施工项目,足迹遍布武汉、杭州、桐乡、嘉兴、上海等地。随着“五建”的名声越来越大,他的财富也随之增加。
1992年春天,随着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国的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冯光成敏锐地感觉到建材市场的巨大潜力,通过市场调研,他决定投资1.5亿元,创办年产210万平方米的优质墙地砖生产线,全套设备从国外引进。
从项目立项组建浙江华强墙地砖有限公司到正式投产,只用了一年时间。在墙地砖产销两旺之时,一个大胆的想法又在冯光成的脑海里酝酿,并逐渐清晰起来。
建起“玻璃大厦”
当时,中国俨然成了一个大工地,浙东一带建筑材料猛涨,玻璃价格也随着水涨船高。1994年5月,冯光成的“浙江玻璃厂”成立,这就是香港上市公司-浙江玻璃的前身。
浙江玻璃厂成立后,冯光成马上决定建设一条耗资4亿人民币的浮法玻璃生产线,这一举动让杨汛桥镇人吃了一惊。同时,也让冯赢得了“冒险家”的名声。
“我相信一定能成功,万一亏本就重新来。 ”但冯光成的这次冒险并没有得到合作者们的认同,“他们都说风险太大,都希望求安稳,只要拿一天工资就可以,所以我没有合伙人,只有我一个.”
由于大环境的影响,项目的建设投产困难重重,但冯光成不为所惧,资金短缺就想办法通过政府和金融部门融资;人才不足就重金从外地聘。 孰料,1996年冯光成的浙江玻璃终于投产之日,又遭遇到玻璃价格的低谷,这让冯光成始料不及。但是,冯分析了一下浙江玻璃市场形势,认为这次价格低谷是国家宏观政策调整造成的,他认为建筑玻璃的下一轮需求高峰很快就会到来。
1997年,冯光成再次坚持上马第二条浮法玻璃生产线,这次“冒险”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但冯坚信自己的判断,相信市场会放大。他说:“浙江玻璃的成本比国企低,价格上有竞争力,肯定会赢。"
1998年之后,建材价格大幅度回升,冯光成得到了期盼已久的利润和回报。这一年,光宇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这家由冯光成直接控制的公司,后来参与到丁浙江玻璃的股份制改造中。
上市第一炮
在香港上市,则是冯光成更大的一次冒险。
1999年,冯光成决定将“浙江玻璃”以H股在香港上市。此后两年,冯光成艰难上路,“为上市,他曾放声痛哭过;为上市,他曾闭门谢客,喝了三天清茶”。
到2000年,浙江玻璃已经是大陆第五大玻璃生产企业。
这一年,大陆企业掀起了一股上市高潮。 当时,已是中国百强县前10位的绍兴县只有轻纺城一家国有上市公司。时任杨汛桥镇党委书记的张德雄,是一个热心的“改革家”,他曾试探着把当地一家民营大型首饰企业进行集团化改造,但却没有成功,这家企业的改造不够规范,没能达到上市要求。 这使得当地民营企业的上市热情严重受挫。
但冯光成的上市冲动却没有消沉,据说,这一时期的冯光成天天翻看股票书籍,有时盯住股市一盯就是一天。
冯光成通过证监会的朋友了解到,在大陆上市有相当烦琐的手续和高昂的成本,他产生了到香港上市的想法。
海外上市,对于一个以乡镇企业起家的公司而言,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一个真实的细节是,在获得香港联交所上市资格认定的过程中,许多次,冯光成打电话给张德雄,在电话里痛哭失声,说上市非常难,不想干了。
为什么这样痛苦?因为,这实质上是对一个民企积累财富的历史进行规范化和合法化的过程。比如,在香港上市,产权必须完全清晰,而“浙江玻璃”中当时还潜伏着20%的集体股。
于是,冯向张德雄提出了让集体股份从企业中彻底退出的申请。镇政府最终答应了冯的要求,但条件是,必须以现金交易退出。 2000年年底,杨汛桥镇政府退出在“浙江玻璃”的20%集体股,退出的股份是420万元。“浙江玻璃”就此彻底告别“红帽子”.
经过这些不为人知的艰难过程,2001年12月10日,“浙江玻璃”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成为内地第一家在香港发行H股的民营企业。
上市后,一下子融资6亿元,深加工玻璃得到及时输血。
"浙玻效应”
“浙江玻璃”的“摘帽”,引发了2001年杨汛桥的第三次改制,割掉了红帽子企业史最后的尾巴。
上市,还使“浙江玻璃”无意中成为“杨汛桥”板块的创始者。 在杨汛桥,“浙江玻璃”原本不是最大的企业,它在香港的成功上市给其他企业老板带来极大的冲击, 羡慕的有之,不服气的有之。 大家相互模仿、学习,互不服输,形成了“浙玻效应”。
一年以后即2002年11月8日,浙江永隆实业成为第二家在香港上市的杨汛桥公司。2003年6月30日,宝业集团成功在香港主板挂牌,成为杨汛桥镇第5家上市公司。一个只有3.2万人口的小镇,在短短的2年时间里拥有了5家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绍兴县杨汛桥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而“浙江玻璃”功不可没。
“世界500强,没有一家不是上市公司,没有一家是靠自身积累成为500强的。”成功上市后,资金充裕的冯积极涉足其他领域,2002年5月,组建了绍兴县华强水泥有限公司;2003年1月,收购了原绍兴县第二水泥厂;2003年2月,组建了浙江科技有限公司,进军高科技产业;在浙江常山、富阳、长兴投资水泥、玻璃生产项目;与青海省海西州签约投资30亿人民币,建设年产180万吨纯碱项目.....
面对宏观调控、资源要素紧缺等严峻考验,冯应对有方:
“尽管我们碰到了一些困难,但依靠自主创新,很快就实现了新的跨越。”光宇集团不但研制出0.6毫米的超薄玻璃,而且上马了世界一流的涂膜玻璃、中空玻璃等深加工线,从普通的建材玻璃向汽车玻璃、仪表玻璃和电子屏幕玻璃延伸。
借着玻璃事业,冯光成实现了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在商海漂泊近40个春秋,现在的冯光成应该是苦尽甘来,但他却总是停不了。 为青海纯碱项目忙碌时,他要以偌大的年纪抵抗高原反应,晚上更要吃安眠药才能睡着,但他仍然觉得再苦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