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集团董事长王林祥:架起鄂尔多斯王国

2020-01-1610:00:04鄂尔多斯集团董事长王林祥:架起鄂尔多斯王国已关闭评论

今天的鄂尔多斯集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羊绒生产企业,它究竟有多大?

总裁王林祥给出了一个形象的回答:

世界排名第2到第6位的五家羊绒企业加起来也没有鄂尔多斯大!

究竟凭借什么,让他能把一个在上世纪80年代还是普普通通、名不见经传的小厂搞得这样红红火火、声名在外?

也许他对自己性格的描述给出了最准确的答案:“从小我骨子里就有一种不服输的感觉,干什么都想争第一,有一种可以说很强烈的愿望。这个性格也铸就了我。”也正因此,诞生于中国偏远的西北小城的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就这样把同行业的竞争对手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大刀阔斧改革

如今55岁的王林祥此生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掌握一门外语,这位学徒工出身的总裁,有着不同寻常的坎坷经历。

在上世纪60年代,内地那个动荡时期,少年时的王林祥便因为出身问题11次参加工厂招工而未被录用,“文革” 时又因一句“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灾难”,已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他因此锒铛入狱4年;1980年,鄂尔多斯的前身伊克昭盟羊绒衫厂成立,并以补偿贸易的方式从日本引进技术设备,开始投产,从而结束了中国只出口原绒和羊绒初加工的历史,实现了羊绒的就地增值。1983年,32岁的王林祥受命出任厂长,从此,他就立志要把这个厂办成世界一流的企业,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好的企业。

有人说,这个王林祥太狂,但是他明白自己的想法不是空穴来风、毫无根据,更非单凭年轻人的血气方刚。 如果一定要用狂妄这个词来形容他,那么他的“狂妄”也是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一一内蒙古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让他相信羊绒是最有可能做到世界第一的项目。

上任不久,王林祥就拉开了伊盟羊绒衫厂改革发展帷幕:

1984年初推行“全浮动效益工资制”;1986年在已有30万件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顶住来自各方的压力,拍板上了二期扩建工程,又增加30万件生产能力;1987年取消了干部终身制;1989年企业取得了经营自主权,同时取得自营进出口权;

1990年推行了干部“双向选择制”,变“相马”为“赛马”,建立起灵活的用人机制;1991年,在全集团内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同年6月,在原来伊盟羊绒衫厂的基础上,组建了鄂尔多斯集团公司。

1995年,鄂绒B股上市,001年,鄂绒A股上市。其间,鄂尔多斯通过职工持股、虚拟股票分红权计划,逐步受让国有股,并在2002年4月实施MBO全部买断国有股权,而王林祥大约占到集团10%的股份。

王林祥经常用“爬行”来形容鄂尔多斯的发展,事实上,在中国纺织企业为国外贴牌OEM做嫁衣的漫长历程中,鄂尔多斯打造国际品牌并非易事。

1998年,美国的艾迪巴尔公司在订货3.5万公斤时,才首次使用了鄂尔多斯的商标,此后鄂尔多斯开始在海外建立自己的专卖店,以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其中美国有6家店,英国有2家店,在法国购买了14家商店20%的股权,并将最初的外贸商标DOUBLEFISH(双鱼)改为“鄂尔多斯”以便识别。

现在,“鄂尔多斯” 商标经权威评估机构评估品牌价值34.16亿元人民币,王林祥的目标是经过7至10年的努力,实现向世界品牌的过渡。

开启多元化之门

已经进入国际市场的鄂尔多斯并未一劳永逸,寻找未来能替代羊绒的主业是王林祥最大的挑战。 “羊绒这个盘子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全世界的羊绒只有12000吨左右,中国产到了8000吨,就这么大一点。”羊绒行业虽然利润可观,但发展空间毕竟有限,王林祥认为,鄂尔多斯发展的临界点是100亿元。

富于创新精神的王林祥把公司的经营项目,由羊绒扩展至天丝、莫代尔以及大豆纤维等混纺产品。 不过他仍然没有满足于此,他把眼界放得更开。

此时的王林祥目光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羊毛、服装领域。 他去海南搞过制药、在当地搞过建材,还做过电子元器件,可惜最终几千万元的投入都交了学费。尽管屡遭失败,但他矢志不渝。出路在哪里呢?

王林祥最终找到了:

出路在于把西部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比如发电,王林祥说:“我们内蒙古的发电成本每度在人民币0.1元之内,一吨煤在100元人民币之内,而东部的成本在0.25至0.3元之间,煤在400元人民币左右。这样的优势我们为什么不用呢?”

2004年,鄂尔多斯正式宣布,投资150亿元建设煤、电、硅合金联产项目,并同时向世界宣告:“鄂尔多斯在羊绒产业上创造了一个世界第一,我们要通过今天乃至今后若干年的努力,在硅合金事业上再造一个世界第一,全面超越目前世界最大的铁合金集团-挪威的埃肯集团。”

这样的举动在让人震惊之余,也引起了一些人的猜疑,究竟这是汲取教训后的深思熟虑,还是孤注一掷的巨大赌博?

做羊绒出身的王林祥,能够承受钢铁之重吗? 人们的猜测和担心当然是有道理的,然而,无论如何,这正是王林祥的性格所在。

今天的王林祥对企业的管理已经显得游刃有余,在他的心里,还有一个计划,那就是在57岁的时候能够像联想集团的柳传志一样,隐居幕后。 1951年出生的他距离这一计划还有两年的时间。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