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生于草根、名不见经传的陈小军,在18年时间里,竟打造出台州商业银行这家不仅产权明晰,而且初步建立起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现代银行制度的民营银行。这种根植于浙江发达的民间金融土壤的独特现象,对正在走向全面开放的大陆银行业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样本。
生意太忙,小孩没人带,你会找银行的客户经理帮忙吗?银行会关心客户有什么爱好,是否喜欢乱花钱吗?在台州市商业银行,这并非什么新鲜事。
在浙江台州小小的路桥区,有十多家银行在这里做生意,而两家在大陆声名显赫的民营金融机构-台州市商业银行和泰隆信用社就在这里,而两家银行的坏账竟然都在1%以下。
在路桥,当地国有商业银行下午5点就关门打烊了,而民间金融机构的几个营业网点到晚上7点还灯火通明。 台州市商业银行被称为大陆唯一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民营银行,听了这些细节,你也会明白,这家银行所做的,正是国有银行觉得没有动力也没有必要去做的事。
2005年,《银行家》杂志评出一个“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台州市商业银行在大陆112家城市商业银行中综合竞争力排名第12位,在长三角经济区城市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排名第4位。2005年底,台州市商业银行存款余额115.27亿,利润2.6亿元,总资产收益率2.3%,即使在国际上,这一指标超过1%的银行也屈指可数,花旗银行也只有1.5%。
所有这些数字是建立在面向中小民营企业的基础上。 在台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有4.3万多家,其中规模企业只有3689家,小企业非常发达。 在台州商业银行董事长陈小军看来,贷款需求500万以上的客户并不是他们的终端客户,他们比较喜欢100万左右的小客户。
都说外资银行体制完善,运作规范,竞争力强。 但国外银行曾到台州商业银行考察了20天,临走的时候只说了两句话:中国还有这样的银行,你们不需要技术援助!
民营银行先行者
浙江温州和台州两市,是民营经济最蓬勃发展的地区,银行民营化改革自然也是最超前的地区之一,而台州市商业银行最能折射中国民营银行的发展特点和路向。 陈小军说,我们是民营化程度最高的商业银行。在这家银行里:
民营资本股本比重是95%,政府只占5%。他本人是入股最多的自然人,占1%。
在群星熠熠的浙商中,陈小军就像一个有点另类的传奇。
知道他名字的人不多,但是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可不少,比如:
资本10万存款5万,就能开银行!当然开办时不能叫银行,美其名曰“金融服务社”。吸纳的第一笔存款是500元,纯粹是捧场。发放的第一笔贷款1000元,是经营鞋帽的一个小客户。
“吃了一口消化一下”,陈小军用草根银行家的智慧,坚持18年,如今资产规模达到了100多亿。
一位两年前采访过陈小军的记者曾在他的文章中写道,“我吃惊地意识到,自己正在见证着中国真正的民营化银行和真正的银行家的出现-他们于民间的土壤中诞生,极好地适应了中国现实,改变了一地的金融生态。 当中国经济正困于数以万亿元计的金融黑洞时,陈小军和他的银行便有了被记录的意义:
只要有适宜的土壤和空气,中国完全可以诞生一流的银行和银行家。”
陈小军是台州路桥人,父亲在农村信用社工作了一辈子。初中毕业,“含着眼泪离开学校”后,陈小军子承父业,让父亲感到欣慰。 只是这样稳妥的生活在8年后出了轨-起因是一张报纸和一次街头偶遇。
1988年初,一张报纸上报道了温州农民成立信用社的消息,读完之后,“我也可以做”的念头便缠住了陈小军。只是,四处询问之后,答复让人沮丧:温州是国家特批的,路桥不行。
路桥自古就是商贾云集的集镇,重商传统深厚,“无户不商,无街不市”。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地已有专业商品市场数十个,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万家,市场辐射全国,民间资金需求旺盛。但当时正式的金融机构只有工行、农行,对于个体户来说,都是门槛难进的“老爷店”,贷款是不可能的奢望。 自宋元以来,江浙就有经营钱庄的传统,这样的条件下,民间借贷再次兴起,地下钱庄活跃。
温台地区地下钱庄的兴盛使政府感到巨大压力,关于如何对待的分歧极大,最终务实的观点被采纳-与其地下泛滥,不如地上监管。 不允许成立私人金融机构的政策出现松动。
1985年,温州首先得到认可,允许成立私人入股的信用社。
陈小军的沮丧没有持续太久。1988年初的一个下午,有人从车上向路边的陈小军打招呼,请他晚上到家里来一趟,“有好消息。”打招呼的是黄岩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蔡明亮,当晚,陈小军从他那儿得知,上面出了政策,允许在路桥开办城市信用社,但是没有人敢尝试,他问陈愿不愿意办一个。
谁说了算很重要
在确定办还是不办之前,陈小军只问了两个问题:信用社办起来谁说了算?如果出现头寸紧张,政府管不管? 在得到“你们说了算”的回答后,陈小军当晚就做出了决定。
为此,陈小军辞了职,从父母和亲戚那借到5万元,另外由10个个体户出5万,凑齐了10万资本金。 为了快一些成立,陈小军选择了金融服务社的形式,给服务社起的名字“银座”则寄托着对未来的期望,“我知道银座是东京的金融中心,要1988年6月6日,银座金融服务社在路桥的一间临街小屋挂牌,6个工作人员,简陋的尺字形柜台,多少有些过去钱庄的格局。
在当地人心里,陈小军办的就是私人钱庄,没有人看好。挂牌前几天,附近椒江一家地下钱庄倒闭,欠款180万元,存款人的哭天抢地让陈小军感到了压力。
开业当天,到场最大的政府官员是县政府办公室秘书,可见政府也没抱多大希望。 没想到的是,开业当天就吸收了5万存款。陈小军现在依然记得那一天的兴奋,“我们高兴得不得了,算着如果每天这样,一年下来该是多大的数字。”那一年他才25岁。
最初的一年十分难熬,贷款只能500元、1000元、2000元这样一笔笔地积累。 陈既当老总,又当业务员,白天跑客户,晚上写制度,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一年里几乎没有吃过一顿好饭,睡过一个好觉。 ”到年底,银座存款有170多万元,利润有1万多元,活下来的信心才开始有了。
陈小军采用了“存贷挂钩,利率浮动”的办法,将客户按存贷比例分级,比例越高,贷款利率越低;同时,实行了信贷人员收入与业绩挂钩的方法,如果出现逾期贷款,处罚非常严厉。两个独有的制度有效地赢得了客户,在保证信贷资产零风险的前提下,银座的业务高速增长。1993年,它的存款规模过1亿元,超过当地国有银行居首位。
1995年开始,陈小军决定改变“大钱庄”的局面,成为一家真正的银行,他开始专注于内部制度重建。
从钱庄到银行
1997年,许多信用社被撤销、合并,陈小军感觉到了很沉重的危机感,“当时我有两个选择:捞一把走人,或是继续走下去”。他选择了走下去-一一不忍让一个好好的银行毁在自已手里,不能做违背职业道德的事情。
到1998年,就出现了一个“历史性机遇”。台州市椒江区港口城市信用社不良贷款率已经到了90%,出现支付危机,台州市人行希望银座能够接手。
在此之前,浙江没有一家城市信用社能够跨区经营,兼并如果实现,将给政府和当地居民留下良好印象。 此时,银座在路桥面临着强大对手泰隆城市信用社的竞争,也需要空间上的扩张。
股东们经过激烈争论,最终同意银座以数千万元的代价兼并港口信用社。
事实证明,这次兼并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打破了地域限制,更重要的是它为银座赢得了发言的机会。2000年,上海人行某官员在温州开会,陈小军赶去,请他考虑由银座全部承担其他信用社的不良资产。这时银座的年利润已经有5000万。
2002年3月,台州市商业银行成立,注册资本3亿元,政府股权仅为5%,这在国内是第一家。银座参与其他7家城市信用社重组。陈小军为个人股东之一,出任董事长兼行长。在14年的时间里,陈小军终于完成了从钱庄到银行的跨越。 陈小军作为民营金融资本家,大器已成。
现在回想起“钱庄”时期,2001年9月的一幕最让陈小军印象深刻。当时民间出现不实传言,挤提风潮波及银座。一时间银座营业厅里人山人海,挤提潮持续了两天,11亿存款就此“蒸发”,这几乎是当时银座存款额的一半。陈小军和他的团队真正体会到自身的信用多么脆弱。
趁着中秋节,陈小军出面邀请重要客户,指挥所有客户经理逐个拜访客户。诚意和信用最终打动了客户。一个月后,存款恢复到27亿,到年底增长到32亿。 陈小军将挤提事件制作成纪录片,作为永远的警示。挤提使所有的人真正理解了“信贷资产质量是银行生命”这句话。自银座开始至今,该行每位员工的名片背后都印上了这样一行字一一“我们可以信赖".
如果说陈小军的成长经历贵在抓住机遇的话,能有今天的辉煌还在于他的精准定位:为中小企业服务。 他的目标是“让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够平等地获得融资的机会”。也正是这个目标,彻底改变了台州的金融生态,让更多人获得了成功的机会。1992年贷款3万元的一个小企业,现已占据欧洲电焊机市场40%的份额,成长为资产十余亿的大企业。
在台州总资产上亿的百余名企业家中,其发展有很多都得益于当年的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