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雪中这个名字,在汽车界并不陌生。 实际上,他曾是“汽车狂人”李书福的得力助手。 1999年,缪雪中担任吉利豪情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2001年,30岁的缪雪中升任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总裁;2002年,吉利轿车被列入国家目录,吉利集团开始了超常规发展。 然而没过多久,被媒体称为“吉利少帅”的缪雪中却递交了辞呈,悄然挂印而去。 此时,缪雪中在吉利集团已经整整工作15年。
2003年5月,缪雪中回到台州,开始筹建浙江吉奥汽车有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职务。 那一年,台州路桥区一下子冒出3家民营汽车企业,除了吉奥,还有中能和永源。“吉奥”与“吉利”只有一字之差,但缪雪中要走的并非吉利做轿车的路子,他选择了SUV和皮卡。
因为目前大陆二三十家相关汽车企业都是散、乱、小,上规模的没有几家。相对于轿车来讲,SUv和皮卡竞争没有那么激烈,成长空间也更大。 同时,台州及其周边地区聚集了近2000家零配件厂商,采购成本低廉,这为吉奥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于是,在台州的五家汽车新老企业中,出现了这样的分工:
吉利生产轿车,吉奥生产suv和皮卡,彪马生产特种车,中能和永源则分别携手一汽和北旅生产多功能SUV。 此外当地的企业还控制着上海华普、湖南的江南奥拓以及吉林的通田三家外省汽车企业。
令人吃惊的“配件产业”
台州是大陆最集中的汽车配件生产基地之一,聚集着2600多家汽车制造和配件生产企业。 台州的玉环县更是被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一种主机厂和配件厂相互提携的产业生态,让台州汽车业走向快速发展的道路。
在一家只生产汽车上的小配件:铰链和线束的工厂,每年要生产10多万套的铰链,这些铰链可以装在1万多辆汽车上。蔡继平就是这样一家配件厂的老板。35岁的蔡继平开着一辆二手林肯城市,这辆车是2000年他花了40万元买的。开着这辆车只要5分钟,蔡继平就能从他的鑫浩汽车配件厂赶往他配套的两家汽车厂一一生产轿车的吉利汽车和生产suv与皮卡的吉奥汽车。
蔡继平的企业给四家汽车厂配套。最早是吉利,在1999年;其次是吉奥,在2003年;给中能和凌田配套则是过去的事了。即使去最远的凌田汽车,蔡继平也只要开车半个多小时。凌田汽车的幕后控制者是李书福的哥哥李胥兵,目前他控制了湖南江南奥拓和吉利通田两家整车企业。
蔡继平的企业只是今天台州众多汽车配套企业的缩影。
据台州市经济委员会重工业处的官员介绍,“台州有2600多家汽车配件企业,几乎能够生产各种门类的汽车配件。”这些企业大多只生产某几个种类的汽车配件,因此虽然产值小,,但是由于专业,存在着一定的规模效应。
一个令人吃惊的统计表明:世界上每5辆汽车就有一辆装配台州产的雨刮器,台州一年生产的减震器可以装配200万辆汽车。
发达的汽车配件产业降低了台州汽车造车的门槛,而且也让台州的汽车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以更低的价格生产汽车。对这一点,吉利汽车的李书福也许深有体会。当微型轿车的利润越来越薄的时候,李书福把眼光投回了老家。不久之后,这里就会成为吉利中低端轿车的主要生产基地。
"就地取材,加上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能为本地整车制造大大降低生产成本。”缪雪中说,就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台州生产一辆皮卡车,要比放在外地生产节省5000元左右的成本。
一个新进入者的标本
创办吉奥,缪雪中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他筹集到了4.5亿元资金(其中大部分是做建材生意积累起来的),招募了500多名员工,包括70多名技术工程人员和庞大的工人队伍,收购了湖南一个小型的汽车生产厂(获得市场准入)。 2004年3月被他命名为“帅驰”的SUV和皮卡“猛将旅”同时下线,7月份第一款车在中国大陆以及其他5个小国家便开始销售。
从公司筹备到产品上市,只有短短14个月时间,这样的速度在中国汽车业不多见,但是在台州,这并不是奇迹。
台州并不大,却养育了一大批青年民营企业家,大多20岁到30岁,他们经常碰面聚会。例如,市政府牵头组织了一个“青年企业家协会”,大家只要有时间都会参加,聚会非常实在,都是相互交流各自的管理经验、相互学习,有时候也请一些教授、讲师来授课。34岁的缪雪中觉得自己跻身其中,是年龄偏大的一个,“更谈不上年轻有为”。但在这样的商业环境中,他感觉自由自在。 他相信,无论自己有多大的梦想,台州都能成全他。
台州人相互学习的本领很强。在从事汽车行业,甚至汽车行业以外的人中,很多都受到过李书福的影响。 比如,冰箱零部件是李书福第一个开始干的,后来台州好多家都学他,双鹿空调和星星冰柜这两家至今都干得非常好。又例如装潢材料(铝塑板),全国干得最早的就是李书福。 还有摩托车、踏板车也是吉利第一家开始生产的,现在台州市成了大陆踏板车的制造基地,台州的摩托车厂商大概有六七家都干得非常好,都是当初吉利带头干起来的。轿车更不要说了,没有吉利的轿车出来,大陆轿车的价格降不了那么快。
“我认为,李书福对整个台州,乃至浙江和全国的经济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缪雪中认为一家汽车行业的影响可能并不只在行业内。
在开始办厂的艰难时分,缪雪中还是坚持“凡是在吉利干的工程技术人员我都不能要,要的话对不起李书福”。
2005年初,缪说了一句震惊业界的话,吉奥要进入SUV第一军团。一家刚成立的汽车公司就有如此雄心壮志,外界揣测他将是第二个“汽车狂人”-这个称号多年前就被戴到了李书福的头上。
互相提携配套供应
吉奥目前的主打产品是一款售价只有几万元的SUV,除了发动机外,这款车几乎所有的零部件来自配套厂家:车身来自广东南海,底盘来自日本五十铃,其他的大多数在本地采购。 即使是发动机,大部分的配件也来自配套厂家。 据了解,吉奥汽车的配套企业共有270多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许多台州造车民企扮演的只是一个把这些配件资源进行整合的角色。
这样一种模式可以让民间企业在很低的门槛上进入整车制造。现在吉奥汽车已经形成了年产6万台整车和6万台发动机的产能,而总的投资仅4.5亿元。相同的规模,如果车身底盘自己生产的话,投资至少要在8亿元以上。
台州整车企业和配套厂这种相互提携的生态关系,并非是有意为之,而是一种无意促成的结果。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一场摩托车的造车热在当地兴起,正如今天造汽车热在当地兴起一样。 最多的时候,台州有65家摩托车整车企业,每年生产的摩托车占到全国的1/10。吉利、吉奥、中能、永源等的老板都曾经从事这个行业。
当时,配件商蔡继平还在苦苦地支撑着他的利润越来越微薄的鞋扣生意, 在一位在摩托车企业工作的亲戚的劝说下,蔡继平转行做起了铰链,成了吉利的配套厂家。之前吉利摩托车上使用的铰链要85元一套,而蔡继平卖给吉利只要73元。 这给了当地的整车企业和配套企业一个启示:借助外部资源是可以把自身企业的能量充分放大。
“一个典型的台州企业家只要有5亿元钱他就敢做20亿元的买卖。”因为投资和实力不相称,生产整车的企业往往没有资金和精力生产大部分的配件,而是外包给了当地的配件企业,自己只扮演组织生产和最后组装的角色。 从摩托车到现在的汽车,台州的企业都是这么一路走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