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大盘历来震荡剧烈,令其中的股民死去活来,但这种“疯狂的股市”早在晚清民国时代就已是如此。旧中国证券市场曾经历了三次大崩盘:
第一次:1883年矿业股票的崩盘
早在1860年代,洋行股票开始在上海问世。之后,在中国洋务运动的驱动下,第一只华商股票,即轮船招商局在1872年底开始交易。接下来,江南制造局、开平煤矿等现代工矿企业相继发行股票。1881年,外国商人创办了上海自来水公司,股票供不应求。1882年,原本乏人问津的轮船招商局股票价格也开始上涨,从原本100两一股涨到了260两的高位,涨幅达到160%。
1882年9月2日,《申报》评论:“今华人之购股票者,则不问该公司之美恶,及可以获利与否,但有一公司新创、纠集股份,则无论如何,竞往附股。”就是说根本也不管你公司是干什么的,是蒸蒸日上还是面临倒闭,总之你敢发我就敢买。
1883年10月,对矿业股票的过分投机导致中国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金融危机。当时,矿业股票暴跌,形同废纸,其他原本信誉良好的招商局、开平矿务局股票也是一落千丈。股市崩盘,股民血本无归,纷纷上天台思考人生。介入股票投机和承做股票抵押的钱庄也纷纷倒闭,一度空前繁荣的股票市场在热闹过后一片狼藉。
第二次:1909年橡胶股票崩盘
经过十几年的时间,人们逐渐淡忘了那次矿业股票惨痛的教训,股票交易市场在国外资本的注入和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下,再次繁盛起来。
1903年,英国人麦边在上海组织了一家兰格志拓殖公司,吹嘘其经营范围包括开辟橡胶园、挖石油、采伐木材等,然后开始招股。到1909年,因为世界性的橡胶涨价,外国开发成功的橡胶园企业主和投资人大获其利,于是购买橡胶股票的中国人逐渐增加。兰格志公司的股价由原本约60两的股价抬升到1675两。东南亚的橡胶企业有1/3在上海上市,大清国的上海股市,已成为全球橡胶资本市场的发动机。
1910年,橡胶的最大消费国美国突然宣布紧缩政策,上海股市突然由牛变熊,橡胶股票价格遂一落千丈,大量的中国钱庄倒闭,中国证券市场第二次崩盘发生了。这次股票崩盘发生了另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川汉铁路公司存放在上海钱庄中的资本金200万两被亏空,而这些股本原是四川农民集资用来修建川汉铁路的,由此引发了四川保路运动,接着就是武昌革命打响了第一枪。所以,有历史学家将这次股市崩盘称为“亡国的股灾”。
第三次:1921年交易所和信托公司崩盘
1921年爆发的信交风潮,是中国证券史上第三次崩盘。当时在北平和上海都成立了股票交易所。尤其是1920年7月的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成立仅半年就盈利20万元,从事证券买卖的股东、掮客、经纪人也都获利甚丰。于是,商人们纷纷开办交易所、信托公司,仅1921年11月份上海就新增38家交易所。当时在交易所,布、麻、煤油、火柴、木材、麻袋、烟、酒、沙土、水泥,什么都可以交易,市场一片兴旺。有的交易所开始将本所的股票作为交易筹码进行买卖。交易所、信托公司相互利用,哄抬股价。
1921年9月,银钱业从资金安全考虑,开始紧缩银根,收回贷款,导致看似繁荣的股市一夜崩溃。结果,投机者措手不及,破产者十之八九。
这次股票崩盘让一个小人物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蒋介石原本是在上海干着股票中介的买卖,在这次崩盘中破产,被迫投奔了孙文去闹革命。结果这个不成功的股票经纪竟然成为了中华民国的最高统治者,历史有时就是这么诙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