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特·施洛斯是投资大师中的另类,他以一种极简的方式进行投资,并取得了令人惊讶的业绩。
一、草根出身,业绩极品
施洛斯幼年家庭遭遇变故,高中毕业后没有继续读大学,成为华尔街经纪公司“波尼快递”中的一员,在街上跑来跑去传递消息。施洛斯参加过由纽约证券交易机构赞助的格雷厄姆执教的夜间课程,这是他得到的最有价值的教育。1946年二战结束,施洛斯从军队退役后加入了“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与巴菲特共用一间办公室。
施洛斯的草根出身与巴菲特的“官二代”出身有天壤之别,巴菲特的爸爸是美国国会议员和证券商,巴菲特读大学、办基金得到了老爸人脉的大力支持。但从1955年到2002年期间,施洛斯管理的基金在扣除费用后的年复合回报率达到20.3%,远高于标普500指数10%的表现,与巴菲特基金的业绩表现相当甚至更高(巴菲特使用了融资杠杆而施洛斯完全没有)。其间累计回报率更高达698.47倍,大幅跑赢同期标普500指数80倍回报率的水平。
二、极简低调,本色极品
1955年,格雷厄姆解散了自己的投资公司,施洛斯成立了自己的“沃尔特·施洛斯有限合伙公司”,简称“WJS”,初始规模只有10万美元。施洛斯不收管理费,但在盈利时收取25%的业绩提成。WJS只有一名工作人员,就是施洛斯自己,20年后他的儿子埃德温加入进来。二人共用一部电话,在一个小到被巴菲特戏称为“壁橱”的办公室里工作了几十年。
WJS没有证券分析师,没有交易员,甚至连个秘书也没有。施洛斯几乎不与外界沟通,不去调研也不与管理层进行沟通,没有任何特别的信息渠道,他只是在办公室里通过电话向上市公司索取财务报告,然后认真阅读。他不对自己的投资人披露投资组合,仅每年出具一封简单的信说明一下合伙基金的投资业绩和成本支出等情况。
《我在华尔街的六十五年》是沃尔特·施洛斯在1998年参加一个投资论坛时发表的演讲,其它时间他几乎没有出现在任何财经节目和报道中,他的基金也从未进行过任何营销,但是在华尔街几乎没有人能够在投资业绩上和他相比。
三、单一指标,方法极品
施洛斯长期以来只遵循一个投资原则:只买便宜的——市净率极低的股票,即价格低于净资产一半或2/3。2001年,当时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著名教授布鲁斯·格林威尔在《价值投资:从格雷厄姆到巴菲特》中花了整整一个章节介绍施洛斯。格林威尔称施洛斯是“极简抽象主义者”。
施洛斯的投资策略就是“买便宜的”。施洛斯最注意的就是价格下跌的股票,最好的情况就是股票能下跌到2年或3年来的最低点。他的想法非常单纯,如果某家公司值1美元,若我能够以40美分买进,我迟早会获利。他所持有的股票种类远比巴菲特的多,而且与巴菲特相比,施洛特不关心企业的本质,他根本不去拜访企业。
其他投资大师的技巧由于种种原因常人无法复制的话,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复制施洛斯而成为投资大师。别的大师将投资理念吹嘘成一本书,而施洛斯将投资理念浓缩成一句话,真正是精简到让我折服!
2012年2月19日,沃尔特·施洛斯病逝,享年95岁。此消息几乎没有成为金融投资界多么不得了的事情,与价值投资策略的“明星”巴菲特相比,施洛斯毫无知名度,知道他的中国人很少。但是,这不能掩盖施洛斯作为价值投资策略的大师光芒和对后人的教育意义,当“明星”跟投资并不是一回事,被暂时冷遇跟不值得学习更不是一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