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银行发展历史:环球金融,地方智慧

2019-12-2714:25:26汇丰银行发展历史:环球金融,地方智慧已关闭评论

阶段一:汇丰初创,立身沪港(1865~1949年)

1865年,汇丰银行先后在香港和上海正式开业。随后,汇丰银行即在世界各地建立代理行与分行网络,通过开设分行而在世界各地扩展业务,发展的重点在于中国和东南亚,并涉足印度次大陆和日本,甚至远至欧洲和北美洲。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汇丰银行致力于扩展亚洲市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日本大举入侵亚洲各国的影响,汇丰的业务陷入困顿。

阶段二:战后重整,新的航向(1950~1977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汇丰集团确立了新的航向,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从1950年至1977年,汇丰经历了四任主席:摩尔斯(1941~1953年)带领汇丰适应了战后的新需要;迈克尔・特纳(1953~1962年)引领汇丰走向了集团化;在桑特斯(1962~1972年)手中汇丰收购了恒生银行;沙雅(1972~1977年)则帮助汇丰搭建了香港的财团关系网。

阶段三:三线作战,齐头并进(1977~1986年)

沈弼担任汇丰银行主席的10年,也恰好是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发生巨变的10年。沈弼上台之后,经过缜密的分析和探讨,汇丰决议实行其亚洲、美洲和欧洲业务齐头并进的所谓“三脚凳”战略。在获知香港主权即将回归中国的这样一个历史的转折期,沈弼敏锐洞察并把握住历史机遇,在使汇丰在香港及亚太地区站稳脚跟的同时,积极进军欧美,使汇丰由一家地区性银行逐步成为世界性的金融巨头。

阶段四:结构重组,帝国还乡(1986~1998年)

沈弼之后,浦伟士接任汇丰集团主席。在香港回归中国的过渡期内,面对即将到来的历史性转变,浦伟士努力思考和规划着特权消失后汇丰的前途和命运。浦伟士在前任沈弼的“三脚凳”战略的基础上,加快汇丰的国际化进程。通过结构重组,汇丰实现了迁册海外;收购米特兰银行更是汇丰并购史上的经典案例。

阶段五:并购整合,成就霸业(1998~2006年)

庞约翰接替浦伟士担任汇丰控股主席一职后,制定了“增值管理”和“增长管理”两个五年计划,通过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兼并与收购,在极短的时间内极大地增强了汇丰的财务“硬实力”和企业形象的“软实力”,把汇丰送上了全球第二大金融帝国的宝座。

阶段六:明日帝国,路在何方(2006年至今)

2006年5月26日,葛霖接替退休的庞约翰开始担任汇丰控股主席一职。面对前任主席庞约翰铸下的辉煌成就以及汇丰集团的庞大家业,葛霖承受了不小的压力。然而,在葛霖的努力下,汇丰控股实现了新的进步。但是自2007年下半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汇丰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