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和经济矛盾不断激化,陷入了重重困境。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危机,各国经济陷于长期萧条,失业问题日趋严重。面对着这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大量的失业和生产过剩,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显得无能为力,这就是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经济学的第一次危机”。
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之前,在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占据统治地位的经济理论是以马歇尔、皮古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从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和马歇尔的“局部均衡理论”出发,把资本主义经济描绘成一部可以自行调节的“美妙”机器,认为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完全能够保证全社会的经济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保证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得到最大的满足。美国经济学家劳埃德、雷诺兹曾经把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归纳为以下命题:
1.物品的生产同时也提供了物品的购买手段,根据这一“供给创造需求”的原理,社会总供给总是等于社会总需求,资本主义经济不会发生总需求不足或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这一命题通常被称为“萨伊定律”。
2.资本主义经济有自然趋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倾向。当经济一旦处于不均衡时,市场经济的各种机制会使它恢复均衡。利息率是调节经济生活中储蓄等于投资的机制。
3.工资是调节劳动力市场中劳动供求均衡的机制。
4.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不需要政府干预,但是,允许有一个例外,政府可以对货币的供给实行管制。
但是,新古典经济学那种保持充分就业均衡的自然趋势的学说,未能经受住30年代市场经济完全崩溃的考验。凯恩斯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时期所具有的各种经济矛盾尤其是失业问题大大尖锐化的形势下,为了使资产阶级经济学能够适应历史条件的变化,不得不放弃了传统的旧理论,对新古典经济学作出了重大的修正,提出了所谓“有效需求”理论。
在《通论》中,凯恩斯提出,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社会总需求绝不是必定与社会总供给相等的,总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经济时常存在的现象。因此,经济完全可能处于非充分就业(或低于充分就业)均衡的状态。凯恩斯的基本观点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的水平。根据他的看法,所谓有效需求是指预期可以给资本家带来最大利润量的社会总需求,它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个部分组成;而有效需求最终是由“消费倾向”、“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和“流动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与货币数量决定的。
消费倾向(消费与收入的比例)决定消费需求;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决定了“资本边际效率”(增加一笔投资所预期可获得的利润率);流动偏好(人们愿在手中保持货币的心理动机)和货币数量决定利息率;而资本边际效率与利息率共同决定了投资需求。凯恩斯认为,由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一方面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增量和收入增量之间的比例)递减,消费的增加总跟不上收入的增加,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另一方面,随着投资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同时由于流动偏好的作用,利息率的下降受到限制,从而吸引资本家投资的诱惑力减弱,造成投资不足,结果使社会经济在未达到充分就业之前就停止增加生产,导致大量失业。而经济危机的爆发,则主要是由于资本家对投资前景失去信心,致使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而造成的。
这样,凯恩斯就否定了新古典学派信奉的“萨伊定律”和市场机制能保证资本主义经济自动趋向均衡的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应被视为自然界的现象,经济危机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某些缺陷造成的,是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局限性造成的结果。
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凯恩斯得出的政策结论是:放弃自由放任原则,实行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政府应当担负起调节社会总需求的责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保证社会有足够的有效需求,实行充分就业。凯恩斯指出,由于在经济危机时期,资本家非常悲观,即使利息率很低也不愿借钱投资,所以货币政策通过利息率(增加货币数量以降低利息率)的作用可能是无效的。因此,必须充分重视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政府开支和减税(甚至运用赤字财政政策)来扩大货币总需求。凯恩斯通过“乘数理论”论证了财政政策对于克服经济危机、解决失业问题具有的重要作用。
由于凯恩斯对1929年—1933年经济大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的新形势做了比较现实的分析,他的经济理论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他提出的经济政策为资本主义国家暂时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一条现实的途径。因此,“他是资产阶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不仅在改造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方面,而且在使其转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并没有越出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观念范围。他承袭了边际学派发展起来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析方法,把一切重要的经济范畴(包括利润)解释为纯粹的心理现象,认为人类本性的心理特征是引起经济变化的主要力量,他甚至说:“在估计未来投资之多寡时,我们必须顾及那些想从事投资者之神经是否健全,甚至他们的消化是否良好,对于气候之反应如何,因为这种种都可影响一人之情绪,而投资又大部分决定于油然自发的情绪”。这种主观心理的分析方法,不可避免地会使凯恩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如隔靴搔痒,忽视和回避了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事实上,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和经济危机的爆发,并不是凯恩斯所说的“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在起主要作用,而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及生产结构的矛盾,是生产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形式这一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凯恩斯之所以在他的理论中抹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基本矛盾,掩盖失业和经济危机的真实根源,目的完全是为了挽救处于经济大危机中的资本主义制度。美国经济学家勃朗芬布伦纳教授说:“可以毫不夸大地认为,在世界大战以前和世界大战时期实行的凯恩斯主义的充分就业政策,拯救了30年代的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