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熙对公事、他人之事糊里糊涂,洋相百出,但是,在钱和权“大事”上,他并不糊涂,相反却十分精明。
孔祥熙主持财政部和中央银行时,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弄得天怒人怨。国内外舆论一派哗然,在舆论压力之下,他经常注意做“自我宣传”。一次,立法院的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挺生想到美国走一趟,苦于自己不想出钱,想弄笔公款出行。于是,他摸准了孔祥熙的脉,向孔献策,由他亲自撰写一篇宣传孔的政绩的文章。卫挺生是当时知名的“学者”,孔祥熙一听他要“吹捧”自己,正求之不得。
于是,孔祥熙马上命秘书夏晋熊向财政部、中央银行收集资料。 卫挺生亲自捉笔写成妙文后,两人又对于文章的细节和措辞,单独“研究”。 在确定文章“分寸”和“力度”都没问题后,卫挺生出面,设法在反孔激烈的《大公报》上发表。
事成之后, 孔祥熙为了酬劳卫挺生做了这件工作, 特送给他一万美金,给了他一个赴美考察的名义,使卫挺生如愿以偿。
1943年春,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战地钟声》作者海明威夫妇打电话给宋霭龄,要到中国来考察,收集素材,准备将来写书。 宋霭龄一听,马上从香港打电话给重庆的孔祥熙,叫孔祥熙派人到香港来接。
孔祥熙就把这个活派给了秘书夏晋熊。夏到香港之后,来到孔府在香港的别墅接宋霭龄。 宋霭龄对他说:“我 很想见到英国《泰晤士报》驻远东记者麦克唐纳,你代我联系。”
夏晋熊表示:“这事有点难办。”
宋霭龄说:“海明威夫妇和麦克唐纳是朋友,你可以利用这个关系,就说海明威夫妇是作为我的客人到中国的,再问问他是否愿意和我见面。”夏晋熊按照她的意思找到了麦克唐纳,促成了他们在香港的会面。宋霭龄在和麦克唐纳的交谈中,大吹特吹孔祥熙主持财政工作后的“政绩”,最后的意思就是集中一点:希望《泰晤士报》能向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读者宣传一下老公的“理财才华”。
宋霭龄之所以这样做, 就是为了维持孔祥熙在抗战后期摇摇欲坠的地位。
1944年,美国总统私人代表居里来到重庆,孔祥熙又是陪吃喝,又是暗中送股票。事后,他又要夏晋熊用英文写一篇论述中国没有通货膨胀的文章,并且对他说:“你是学财政经济的,你会懂得怎样找理由。"
夏晋熊奉命后,东抄西袭,编造一连串所谓“就业增加”、“国家经济建设扩大”,“有生产意义的支付增加",“沦陷区的法币回笼” 等等理由和“事实”,并且,他还增枝加叶,“虚拟"了一些数字交了卷。
孔祥熙看了颇为欣赏,除送一份给居里外,还寄了一份给英国工党副领袖克利浦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