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为贵是中国几千年来人际关系的一个最高追求。无止境的争斗,只会给自己带来“劳民伤财”的不良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要使自己的事业获得成功,就必须跳出窠臼,用新的方式去思考,搞好人际沟通与交往,避免纷争。这样才能使你与人相处融洽,并影响他人,走向幸福和成功。
在西方,鸡是胆小的象征,不过在斗鸡场往往是另一种景象,两只公鸡狭路相逢,即展开一场厮杀。结果有四种可能:两只公鸡对峙,谁也不让谁。或者两者相斗。这两种可能性的结局一样—两败俱伤,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另两种可能是一退一进。但退者有损失、丢面子或消耗体力,谁退谁进呢?双方都不愿退,也知道对方不愿退。
我们也可以这样假定,有两个人要过一座独木桥,这座桥一次只能过一个人,两个人同时相向而行,在河中间碰上了。这个博弈的结果第一种就是如果两个人继续前进,双方都会掉进水里,双方丢面子,这是一种组合。第二种是,双方都退下来,双方也都是丢面子,但是都掉不到水里去。第三种结果,甲方退下来,乙过去。第四种结果,乙退下来,甲顺利通过。在这四种结果中,第一种是两败俱伤;三、四两种是一胜一败,第二种是两败不伤,这就是斗鸡博弈。在工作生活中乃至处理国际关系时,得饶人处且饶人,退一步海阔天空,都是从斗鸡博弈中总结出的道理。
斗鸡博弈在我们日常的经济生活中非常常见。例如,收债人与债务人之间的斗智斗勇就是运用了斗鸡博弈:
假如债权人A与债务人B双方实力相当,债权债务关系明确,B欠A100元,金额可协商,若合作达成妥协,A可获90元,减免B债务10元,B可获10元。
如一方强硬一方妥协,则强硬方收益为100元,而妥协方收益为0;如双方强硬,发生暴力冲突,A不但收不回债务还受伤,医疗费用损失100元,则A的收益为-200元,也就是不仅100元债收不回,反而倒贴100元,B则是损失了100元。
因此,A、B各有两种战略:妥协或强硬。每一方选择自己最优战略时都假定对方战略给定:若A妥协,则B强硬是最优战略;若B妥协,A强硬将获更大收益。于是双方都强硬,企图获100的收益,却不曾考虑这一行动会给自己和对方带来负效益100。
故这场博弈有两个纳什均衡,A收益为100,B收益为0,或反之,这显然比不上集体理性下的收益支付,A、B皆妥协,收益支付分别为90、10。也就是债权人与债务人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会选择不合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双方陷入囚徒困境。
尽管在理论上有两个纳什均衡,但由于当今中国信用体系不健全(如欠债不还、履约率低、假冒伪劣盛行),法律环境对债务人有利,可想而知B会首先选择强硬。
因此,这是一个动态博弈,A在B选择强硬后,不会选择强硬,因为A采取强硬措施反而结局不好,故A只能选择妥协。而在双方强硬的情形下,B虽然收益为-100,但B会预期,他选择强硬时A必会选择妥协,故B的理性战略是强硬。因此,这一博弈纳什均衡实际上为B强硬A妥协。
斗鸡博弈强调的是,如何在博弈中采用妥协的方式取得利益。如果双方都换位思考,他们可以就补偿进行谈判,最后造成以补偿换退让的协议,问题就解决了。博弈中经常有妥协,双方能换位思考就可以较容易地达成协议。考虑自己得到多少补偿才愿意退,并用自己的想法来理解对方。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不愿退,又不想给对方一定的补偿,僵局就难以打破。
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难免会与人发生对立冲突,与这样或那样的对手“狭路相逢”。在这些对手中,有的也许的确是蓄意阻挡你前进的道路,但是大多是因为阴差阳错或者因缘际会而产生的误会。如果凡事一定要争个胜负,那么必然会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网开一面避免把对手逼入死角,相形之下是可取的。因为理性的人明白,挡住别人的去路实际上自己也无法前进。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
斗鸡博弈强调的是,如何在博弈中采用妥协的方式取得利益。交际中如果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不愿退,又不想给对方一定的补偿,那么最后利害双方实质上谁都是失败者。只有学会妥协,并在妥协中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这才是一种成功的处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