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行各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对于很多刚刚创业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很多的创业者由于市场经验和资金等方面的不足而在竞争中变得血本无归,而相比之下,另有一些人则把眼光转向了竞争背后的市场,从而为自己开辟出了可观的经济利润,这也就是经济学上所提到的蓝海战略。
蓝海战略这个经济概念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W.钱·金教授和勒妮·莫博涅教授提出的,引起了国际工商业界的关注和反响,它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在当今企业的现实和竞争态势下,全球的企业界对寻求新的战略手段,以实现获利性增长的强烈渴望。作为现代经济领域中的创业者,应该学习借鉴蓝海战略,为企业探索一条增长的新路。
19世纪50年代,美国西部发现大片金矿,无数做着发财梦的人如潮水般拥向荒凉的西部。有个20岁出头的毛头小伙李维·施特劳斯也挡不住黄金的诱惑,放弃了厌倦已久的文职工作,加入到浩浩荡荡的淘金人流中。
李维来到旧金山,由于淘金者甚多,他当机立断,放弃从沙土里淘金,改从淘金者身上淘金。他在当地开办了一家销售日用百货的小店,生意十分兴旺,但是所采购的大批搭帐篷、马车篷用的帆布却无人问津。为处理积压的帆布,李维试着用其裁做低腰、直腿筒、臀围紧小的裤子,兜售给淘金工,由于比棉布裤更耐磨,大受淘金工的欢迎。李维变卖了小百货店,开办了专门生产帆布工装裤的公司。就这样,李维开创了历史—牛仔裤诞生了,也就是现在我们熟悉的李维斯牛仔裤。在鼎盛时期,李维斯牛仔裤在美国市场一年就可以卖掉5亿条。
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市场空间假设由两种海洋组成:一是红海,二是蓝海。红海代表目前已存在的一切行业,是一个已知的市场空间;而蓝海代表尚未出现的一切行业,即未知的市场空间。一般来讲,在传统意义上呈收缩趋势的竞争市场通常是“红海战略”的特征,而与之相反的是,蓝海战略却要求企业突破这种传统的“血腥”竞争,去拓展一个新的非竞争性的市场空间。即蓝海战略侧重于创造需求与突破竞争。
在红海中,每个产业界限已被划定并为人们所接受,竞争规则已为人们所知,在这个已知市场里,企业与企业间试图击败对手,以获取更大市场份额。而随着市场空间越来越拥挤,利润增长的前途越来越黯淡,残酷的竞争也让红海变得鲜血淋漓。当然,红海永远有其作用,它是商业生活中的一个事实存在。
但是在今天越来越多的产业中,供给都超过了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在日益萎缩的市场中为份额而战,却不足以维持企业不断增长的需求。创业者要超越竞争这一境界,必须开创蓝海,以抓住新的利润和增长的契机。因为蓝海代表着亟待开发的市场空间,代表着创造新的社会需求,代表着企业高利润增长的机会,创业者们应该更加关注蓝海,身陷红海的企业用的都是常规的方法,也就是在已有的产业秩序中树立自己的防御地位去击败对手;而蓝海战略根本不以竞争对手为标杆,而是采用完全不同的战略逻辑,也就是价值创新。
在被开垦的蓝海空间,这里存在着创造需求和实现利润飞速增长的机会。在现实中,有一些蓝海是在现有的红海领域以外创造出来的,可这并不会妨碍蓝海战略的作用,还有绝大部分蓝海是通过扩展已存在的产业边界而形成的。
尽管还有很多创业者对蓝海感到新鲜和陌生,可是它在我们身边却是由来已久,是过去与现在以及未来一切经济生活固有的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如果想在充满竞争的红海中生存发展,最佳选择就是在红海市场中开辟一片蓝海市场,也就是开发出新的市场空间,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这样才是突破竞争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创新产品、挖掘和引领顾客的需求,在今天的红海战略中已被许多企业作为战略手段采用。尽管这种追求差异化的手段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实现某种垄断,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从长远来看,最终还是无法摆脱竞争这个宿命。因为,在蓝海战略取得成功以后,必然会出现竞争对手跟进与模仿的现象,而这时蓝海又会在短期内变成红海,所谓的蓝海也就会成为昙花一现,因此蓝海的创业者们就要继续开发新的蓝海。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企业的内外环境不断变化,再加上未来环境的不可预知性,蓝海在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就极有可能会进入“死海”。可以说,竞争是企业的宿命,也是一种市场游戏规则。创业者如果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不能只追求利益,而忽视其他社会群体,而应该将社会责任扩展到整个社会关系上来。
蓝海战略是一个创新的战略。面对着市场的激烈竞争,创业者必须理性地看待市场,采用全新的创业理念去开辟市场,避开竞争,这也是商海成功之道。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
蓝海战略是一种新的经济战略,它的成功之处在于突破传统行业的经营领域,开辟出新的经济发展领域,这种战略一般具有超前性,前期往往发展比较快,所取得的经济利润也会比较丰厚,而到最后随着竞争者的逐渐的加入,也会逐渐失去了原本的优势,这也是投资者需要注意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