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世界金融版图

2019-12-2111:48:13新世纪的世界金融版图已关闭评论

亚太金融中心群的崛起

纽约、伦敦、东京、法兰克福乃至苏黎世,都是世人皆知的金融中心,悠久的历史,辉煌的经历,以及那流传下的跌宕起伏的金融事件,都为这些金融中心中心增添了些许神秘色彩。

而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亚太地区经济的崛起, 世界金融版图有了新的变化, 那就是泛太平洋金融中心的出现, 以香港、新加坡、 上海为代表的亚太金融中心成为世界金融版图的新身影。

与此同时,随着欧洲经济一体 化局面的加深, 欧洲地区的金融整合也步入了新的阶段, 各大交易所的竞合、 各大金融机构的合并都为欧洲金融的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我们可以设想, 在不远的将来, 世界金融版图上 将出现美、 亚、 欧三足鼎立的态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的霸主, 一度拥有世界3/4的黄金储量, 从而成为全球的金融中心。

后来, 随着美国经 济实力的相 对衰落, 美国金融王国的地位在不断受到挑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的海外资产首次超过美国, 开始取 代美国成为全球债权中心,一个新的世界金融强国宣告诞生。

进入 90 年代以后, 日元大 幅度升值,加速了日本资本的向外输出,从而使得日本的国际金融地位更加突出和重要。 继日本之后,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向金融中心迈进。

中国的香港是世界重要的金融中 心之ー, 它具有高度自由 化和国际化的金融管理体制, 有发达的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其中1994年香港的银行资产占 GDP 的 195%, 股票市场资本量占GDP的205%. 新加坡是世界上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1994年新加坡的银 行资产占 GDP 的186%,股票市场资本总量占GDP的217%。

中国的上海和台北, 韩国的汉城和泰国的曼谷, 也正在向国际化的金融中心的目标挺进。

这些发展趋势, 均已显示了东亚地区将成为世界新的金融中心的未来前景.

亚太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20世纪70 年代以后世界经济的亮点, 以 “亚洲四 小龙" 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和以中国、 印度为代表的 "金砖四国” 成为世界经济的新生力量, 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 这些地区的金融实力也不断增强,继东京成为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之后,香港、 新加坡以自由贸易的优势成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 而中国这条巨龙的在改革开放之后的腾飞, 也为上海成为亚太乃至整个世界的金融中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o

1.香港-"自由港” 的辉煌

香港, 曾经的英国殖民地, 现在的中国特别 行政区, 是亚太地区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自由港。 在上世纪中期特殊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 香港以其特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成为亚太最大的自由港, 加上其长久以来建立的国际网络、 运用得宜的政策措施, 不到四十年的时间就成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香港发展成为亚太区重要的金融中心,一般认为始于1969年。在当时金融业全球扩张之际, 外资银行通过收购, 在香港建立据点, 以便在亚洲区开展业务, 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增多, 香港成为海外机构用 作发展银团贷款和基金管理的基地。70年代中期,香港开始一连串的金融自由化措施:1972年7 月, 放弃英镑 汇兑制, 实行港元与美元的首次挂钩; 1974 年开放黄金自由进口;1974年11月,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 1978 年,恢复颁发 银 行牌照,对外资 银 行一视同仁, 引进大量外资银行进驻香港;1982年2月及1983年10月,先后撤销外币存款利息税及港元存款利息税.

90年代以来, 香港逐渐成为中国内地企业在海外上市筹资的主要场所。内地企业在香港发行H股集资,实际上是透过香港把海外资金转介到内地投资。到2005年年底,共有209家内地企业在香港股票市场上市, 内地企业市值占香港股市总市值的三分之一。

2005年, H股和红筹股筹集资金近1800亿港元,占市场筹资总额的60%. 2006年是香港股市发展重要的一年, 包括交通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 行等内地金融业“巨无霸” 纷纷在香港上市,在香港 股市总筹资额达3331亿港元, 香港股市指数冲破2万点, 总市值超过13万亿港元。 与此同时, 利用背靠中国的优势,香港首次成为全球最大募资场所。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还可以体现在其金融服务贸易的顺差上。

1983年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的顺差为 1.2 亿美元, 1994年上升到11.2亿美元,2003年则进一步上升到20.7亿美元。

在发展的过程中, 香港的优越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香港拥有自由开放和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 简单且较低的税率、 健全务实和与国际接轨的 法制法规及会计制度、 自由和发达的通讯设施、现代化的交通运输、 大量高素质的人才、 强大经济的支持、跨国公司区域性总部聚集以及优越地理位置及时区区位, 这些都构成香港成为中国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

一 是高效透明的经营环境。

香港作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对海外及本地机构一视同仁, 国际金融客户可无限制的进行投融资 活动, 资金可自由进出, 为香港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创造有利条件.

二 是法制精神和健全的法制法规。

香港约有1000条以上的法规,涉及各层面, 并 根据新的发展情况, 不断完善和增加有关法规,使香港的运作等有法可依,提高经商的透明度、可预见性及保障性。

三 是金融监管严格务实并符合国际标准。

香港政府一方面遵守国际标准,但另一方面尽量减少无谓的手续、 减轻金融机构的负担, 务求在 维持商业操 作灵活性及促进市场发展之间取得平衡。

四  是简单税制和实行低税率。

香港推行精简、 透明及有效的税制, 税率也是全球最低的地区之一, 目前企业利 得税率最高为17.5%,个人入息税率最高为 16%, 并依 “领土来源” 原则征税, 豁免来自海外的盈利, 这对从事离岸和转口业务的金融业务的机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香港也没有股息税、 利息税、 资本增值税和商品增值税, 营造了良好的运营和投资环境, 也带动了对金融服务业的需求。

五 是现代化金融基础设施。

高效和现代化的金融基础设施对金融中心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香港金融业的基础设施不断改进。 香港联交所在1992年6月逐步实施中央结算及交收系统, 实现结算电子化, 从技术上是香港证券市场迈向国际化。 香港金融管理局与香港金融公会合作,在1996年12月推出实时结算系统, 以减少银行间支付过程中的风险并简化结算手续; 在1990年建立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服务(CMU), 作为债务工具的中央结算和保管系统;

此外, 致力于建立海外联网,包括2002年11月于布鲁塞尔的欧洲 结算系统 (Euroclear)联网,2003年1月与 Clearstream BankingLuxemburg联网,使亚洲及欧洲投资者交收及持有国际及香港债券; 及在2004年4月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联网, 使内地获准批准的金融机构投资于港元债券。在2006年1月推出CMU.债券报价网站等。 此外, 香港的交通通讯发 达, 拥有全球货运量最高的集装箱货运港、全球最繁忙的机场之一、 高度现代化和先进的电讯系统、 全球领先地位的通讯设备使用率。

六  是国际投资者、 金融机构及地区总部汇集。

国际投资者活跃于香港股市, 香港交易所《现货市场交易研究调查》显示,2004年10月至2005年9月的12月内,海外机构投资者所占份额为 34%, 高于本地机构投资者的27%及本地散户投资者的30%. 香港也是国际银行聚集的中心,2005年底, 全球 500 家最具规模的银行中, 有157 家在香港设有机构。

此外, 香港还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和地区办事处,约3800家海外公司在香港设立营运机构, 包括1200家地区总部及 2600 家地区办事处。 他们为香港的金融、 商业及专业服务提供不断增长的客源.

七  是金融、 市场分析、法律及会计人才集聚。

除了在本地培训人才外, 香港依托宽松的入境政策及国际化的生活环境, 吸纳了不少外地金融专才。

香港政府一向欢迎吸纳外地人才, 外地 ( 除中国内地外)人才来港工作的要求相对宽松。 香港在金融服务及专业服务方面可谓不乏熟悉海外运 作的专才, 香港目前拥有的特许财务分析师逾3000人,仅次于美国、 加拿大及英国, 会计师为25000人,事务律师及大律师分别达5000人和1000人o

八  是有利的地理位置和时区。

香港位于亚洲太平洋区中心, 位于中国南大门, 是中国内地与海外资金融通的重要首选基地; 在时区方面, 香港能弥补北美洲与欧洲间的空档, 使全球24 小时全天候金融交易得以实现。

目前, 香港是全球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是全球第十二大、 亚洲第三大国际银行中心(以对外资产计),在2006年12月底对外资产为5440亿美元 (3.34 亿港元), 全球排名由2005年的第8位跃升至第6位,超过加拿大的多伦多交易所和德国的法兰克福交易所,2006年IPO融资额高达429.4亿美元, 仅次于伦敦交易所的562.9 亿美元, 高于纽约交易所的371.3 亿美元; 是亚洲重要的资产管理中心,2005年底香港资产管理市场的规模管理资产市值达5700亿美元,列亚洲第二; 保险市场发展程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市场渗透率升至世界第9位,人均保险支出列世界第15位; 是继英国伦敦和美国芝加哥之后全球第三大黄金交易中心。 同时, 近年来香港已成为亚洲最活跃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中心之一, 香港是世界第二大金融衍生权证市场。

在金融基础设施方面, 香港拥有国际水平、 亚洲区内最先进的多币种支付、 结算及托管系统, 提供一个安全、 稳妥的环境进 行各类金融交易。

2.新加坡一一政府推动的典范

新加坡能够成为亚洲重要的金融中心, 与 其政府的积极推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一个1965年才获得独立的岛国, 经济低迷、 基础条件差, 缺乏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条件。 但是独立后的新加坡政府, 决定利用有利的经 济地理与时区条件, 大力发展国际金融业务, 积极开放离岸金融市场, 放松管制,从而使得新加坡在80年代就成为亚洲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

早在新加坡独立之初, 政府就提出了金融立国的政策和金融市场国际化的战略。 1968 年, 开放离岸金融业务,并以低税率、 提供便利的服务来吸引和鼓励外资银行在新加坡营业, 外资银行纷纷登陆新加坡经营亚洲美元业务, 亚洲美元市场和债券市场形成; 金融国际化带动了国内金融业的发展,资本市场、 保险市场、 外汇市场等得以完善 和发展。 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与新政府的金融立国政策密切相关,这种依靠政府大力推动而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模式, 被成为新加坡模式。

(1)应运而生的“亚洲美元" 市场

20世纪60年代,世界金融市场的美元供求出现了变化, 美国出于国内需要而收紧 银根, 加之石油寡头在亚洲的活动需要, 市场对美元的需求大增,1968年10月,新加坡政府抓住时机,准许美洲 银行新加坡分 行经营亚洲货币单位(专门用于亚洲美元的计 账单位 ),以办理非居民的美元存款, 经办外汇交易、 资金借贷等业务, 并实施优惠政策创建了新加坡亚洲美元(简称“亚美元”)市场。 这为新加坡成为现代化国际金融中心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亚洲美元市场的出现,带动了当地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步伐与进程。 为保持亚美元市场的独特地位与优势, 新加坡政府不断努力, 创造了一系列以税收优惠为主要手段的宽松政策。 相对于境内交易而言, 离岸交易的最大特点就是享有更自由的待遇, 而新加坡政府无疑把这个特点充分发挥了出来:

1968年,新加坡取消了非居民利息收入高达40%的利息预扣税, 允许经营亚洲货币单位的资金相对自由流动;

1972 年, “亚洲货币单位必须保持有20%流动准备金” 的规定被取消, 经营亚美元的机构得到 “松绑”同时下调了 对经营亚洲货币单位的海外贷款利息征收的所得税率,由40%降至10%;

1977 年, 新加坡政府再次让利,对亚洲货币单位各项离岸所得仅征收10%的所得税; 到 1983 年, 干脆对当地银行金融机构采用亚洲货币单位提供的银行贷款收入免征所得税。

为适应借款人对资金的长期需求,新加坡从1971年开始发行亚洲美元债券。 到 1983年, 在亚美元市场的筹资方式中, 亚美元债券已经取代银团贷款成为最主要的途径。1988年,新加坡政府进一步豁免购买亚美元债券的利息税。 至 1989 年, 亚美元债券在当地发行债券总额已经高达76亿美元。

(2)政府在法律、 制度方面规范配套

亚美元市场的蓬勃发展,法律法规建设是其基础。 1970 年代初, 新加坡政府修订了《银行法》、 《外汇管理法》,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法》、 《新加坡规定银行之执照核发及规章之条例》等金融法规也出台, 提供了多层次可靠的法律保障。

以往,由于没有央行,新加坡的中央银行业务要由多个政府部门来执行。1971年1月,新加坡成立了金融管理局, 除不发行货币外, 全面行使包括督导金融业、 监管银行在内的中央银行的一切职能, 明确与健全了金融监管体系。

在市场准入方面, 新加坡政府秉承一向的开放政策, 大量发放"许可证”给外资机构, 使它 们享受税收优惠的希望成为可能。继放行美洲银行后的2年间, 新加坡政府就先后批准了花旗、 麦加利、 华侨、 华通、 渣打、汇丰等16家外国 银行经营境外货币业务。 到1995年5月,新加坡已经拥有商业银行140家,其中34家持有全面银行执照,14家持有限制性银行业务执照,92家持有离岸业务执照。 同时还有57家海外银行设立的代表处。 而亚美元市场的主要经营者, 正是以财大势大的跨国银行为主.

外汇市场是本币、外币交易的重要通道, 离岸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一个放松管制的外汇市场。1972年新加坡宣布, 放宽对银行的外汇交易管制。

1978年,全面取消了外汇管制;继而, 新加坡实现了浮动利率 , 推行高汇率政策.

1990年,新加坡政府对跨国公司从事以新加坡为中心的外汇买卖、 离岸投资和财务服务所得,只征收10%的所得税。

到 1994 年, 新加坡以平均日成交1000 亿美元以上的成绩跻身世界第四大外汇交易中心的地位。

(3)积极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交易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 先进的金融期货市场也是新加坡颇具特色的产物。1983年,新加坡黄金交易所改组成为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次年9月开始经营金融期货交易。 目前, 该交易所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下属的金融市场挂钩, 实 行金融期货交易上欧元汇率、 马克、 日元和英镑4个期货合约的相互抵消系统, 成为世界期货交易的一项创举。 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的 10 多种金融期货与欺权合同, 不仅对本国的国际风险管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更为处于不同时区的其它交易所拓宽了交易时限, 保证国际金融期货实现24 小时全天候交易。

此外, 新加坡还大力发展财富管理业务。 自 1998年以来, 新加坡开始着力 打造财富管理中 心。 为发展财富管理业, 以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继续出台很多政策吸引跨国机构。 如, 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 放宽公积金投资条规; 政府注入投资以扩大市场; 改革监督制度, 专 注于监控系统上的风险; 与企业磋商等. 同时, 为改善商业环境又调整了税制,将公司税由22%调低到20%, 将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收率定为22%,免除来自海外收入所得税, 专利使用费的预扣税降到10%; 等等。 这些颇有吸引力的政策,致使香港很多基金经理转到新加坡。 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提供的资料看, 新加坡的基金管理数量也由1998年的870亿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2700亿美元, 首次超过香港。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 新加坡的金融业有了迅捷的发展, 现在有各类金融机构600家,其中,投资银行53家,保险公司32家,保险中介公司60家,基金管理公司95家,证券行1家,期货公司 32 家, 财务顾问 53 家。 在面积仅为69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汇集了如此众多的金融机构, 其密集度和多样化足以覆盖经济发展对金融的巨大需求。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 新加坡的亚洲美元市场获得了 很大的发展, 市场规模发展到近3000 亿美元, 参与其中的金融机构达到188家,其中国外机构达121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50家银行有40家在新加坡设有分行或子公司;在亚洲美元市场的带动下,新加坡的外汇市场也成长为全球第四大市场, 平均每日外汇交易额为 1010 亿美元, 新加坡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3.上海-中国崛起的金融龙头?

上海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城市,GDP 在 2007 年已经达到 12000 亿元, 折合美元超过1600亿美元, 占整个中国GDP的6%以上,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正发展成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

将上海建设成为重要的金融中心是中国政府多年来的一项重大决策。

邓小平同志1991年2月18日在上海视察时指出 “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 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 今后也要这样搞。 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

江泽民同志在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上提出“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 金融、贸易、 航运中心之一." 2004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上海视察 时明确指出“ 把上 海建设成为国际经 济、 金融、 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大都市,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2005 年 6 月,国务院批准浦东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把推动金融市场发展 和金融创新 作为重要内容, 为上海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创新提供了体制机制保证。

2005 年8 月,人行上海总部成立, 这是中央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 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标志, 不仅进一步强化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的地位, 而且人行上海总部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推进主体,将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最近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适应我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新形势, 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当前, 将上海建设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已经成为一种国家战略.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