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说到中国金融问题, 自然免不了对中国金融体系风险的担忧, 确实如此,中国金融体系是中国经济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 目前中国金融体系中容易导致不安全的主要因素有: 证券、 期货市场上的风险; 金融机构 违规、 违纪进行经营带来的风险; 由于国有企业债务导致银 行呆 账、 坏账 增加带来的风险;中国金融体系逐步与国际金融体系接轨带来的风险; 国际游资进人中国扰乱金融市场, 境外金融机构在中国进行违规操作,造成的风险; 汇率风险;由于金融机构内部制度与管理不严, 缺乏必要防范而导致的金融犯罪等等。
金融风险在中国已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广州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破产引起的风波,以及由此引发的波及整个信托投资公司领域的风险, 实际上已显示出中国面临的金融风险之可怕。
从长远看,中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将是经济安全诸问题中,要一直予以重点关注的。
(1)中国加入WTO后,中国金融市场必然要进一步对外开放, 这样国际金融风险将更容易 传导到中国。
(2.) 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必然使中国金融企业面临着外国金融企业的激烈竞争, 而发达国家在金融业的竞争优势十分明显。 外国金融企业大批进人中国,将使金融监管更加困难。
(3)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从体制到运行机制、约束机制要真正转变成为商业银行, 尚需 时日。 转轨时期银 行违规经营, 仍可能增加。
(4)中国的国有金融企业从经营方式、 内部机制、 金融技术到金融商品与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达国家的金融企业相比, 有极大的差距, 在内部机制改革方面仍然汪重道远, 在人才、 知识、 经验方面的差距更是中国金融业值得担忧的问题, 对现代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转方式、 金融商品、 运作技巧, 应当说中国金融业是不太熟悉甚至是不理解的。
在亚洲金融危机中, 充分显示了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在这方面的实力。 应当说, 这方面的较量是冷战后国家力量、国家意志博弈的重要体现(尽管某些国家政府表示与己无关), 是发展中国家、 新兴工业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其最具优势的领域进行的较量, 这种较量将持续相当长时间。
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安全问题, 向各国政府提出了一个全球化进程中的根本问题:面对随全球化而来的某些 惟利是图的破坏性力量, 是进行共同的协调与管理, 还是采取自私自利甚至有目的的加以利用的态度。 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表明, 在金融方面具有优势的发达国家, 总要通过这种优势,获取更大的经济、 政治、 安全利益。 对此发展中国家不应存有幻想, 中国更不应存有幻想。
因此, 从长远看,现代高级金融人才的培养、 知识和经验的获得,国有银行内部机制的转变, 对维护中国金融体系的安全, 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完全做好人才、 知识、 经验和体制的准备, 以及国有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银行)真正转变机制之前, 要把握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节奏与顺序。
20世纪90年代后期, 全球每天上万亿美元的交易中,只有5%属于贸易和其他实质性交易, 其他 95%是由投机活动和套利交易形成的。
上千 亿美元的投机资金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撤离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 使有关国家的经济满目疮痍。 在虚拟经济已大大脱离实物经济发展需要而存在的全球背景下,中国政府在开放金融市场时,应敢于对可能导致。泡沫经济。的金融商品、金融企业说不!
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就充分说明了金融体系安全的重要性,对中国来说,加快金融行业的改革、稳步推进金融开放、采取有力措施建设国际國融中心是提高中国金融体系安全性的不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