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银行发展史

2019-12-2019:16:30东亚银行发展史已关闭评论

东亚银行创建的背景

香港社会经济结构出现巨大变迁

1919年1月4日,东亚银行在香港皇后大道中2号正式开业。

无论对于东亚银行自身,还是对于香港而言,这个日子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自此以后,东亚银行逐渐发展成为经营稳妥谨慎、历史最悠久的香港华资银行之一,而香港则从华南沿海的一个贸易中转港口逐渐发展壮大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

在香港当时的历史环境背景下,建立一家现代化华资银行是有其一定的社会必然性的。20世纪初,香港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以及华人资金财富的积累,都促进着现代化华资银行的建立。

从19世纪中叶开始,香港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航运及贸易港口,到20世纪初,又有了显著的进步。1913年,由国外运抵香港后再转运到世界各地的货物已经高达2290万吨,香港已经成为世界排名第三的航运中心。香港不仅发展与东南亚、日本和北美的贸易,而且与中国内地沿海地区及珠江三角洲的贸易也不断增长,促使其工业快速发展。1901年,香港共有863家工厂,1911年增加到1935家,1921年达到2301家。从1908年到1918年的10年间,香港的人口从42万人增长到56万人,增长幅度达33%。

这些数据表明,香港社会经济结构已发生了巨大变迁。 在过去几十年里,香港华商在经济方面的地位不断上升,横向扩展到各个经济领域。当时,香港的各行各业均有华人参与,由华人集资、华人主管及雇用华人的公司涉足火险、水险、人寿保险、航运、地产、造船及船只修理等业务,在当地已非罕见。

值得注意的是,华商比以往更有意愿投资工业。事实上,1910年前后所开设的工厂几乎都由华人拥有,华商在工业上占到的比例已经越来越大。1912年清政府被推翻后,华南很多富户为躲避混乱而逃到香港,由此也加剧了香港社会及经济结构的变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各国的注意力西移,中国内地、美国和日本的商人便乘机进人香港,也促进了香港社会经济结构的重组。

华商涉足新的经济领域,并跻身新的管理阶层,不少人发觉当时的金融设施已不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同时,华商也迫切地需要可以获利的投资渠道,商业嗅觉敏锐之士已经感觉到,只有创办现代化的商业银行才能提供这类机会。

西方银行纷纷进驻香港

20世纪初,香港的银行分为两大类: 现代化的西方银行及华人经营的银号。

1845年,英资的金宝银行已在香港开设分行;19世纪末,渣打银行、有利银行及香港 上海汇丰银行都已相继成立。 除英国的银行外,荷兰、法国、 美国,德国及日本等国的银行也先后在香港营业。

但是,这些外国银行与占香港人口90%的华人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关联,他们主要为从事中国贸易的商人提供资金。规模较大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其主要业务则是向中国政府提供贷款,本地客户仅仅只限于规模较大的华人商号及大额存款客户。外国银行根本不重视华人客户。同时,华商认为,外国银行并不了解他们的经营方式,也不太理会自己的特殊需要。由于缺乏良好的关系,华人与外国银行很少接触。 同样关键的是,华商的贷款及存款数额通常都不大,无法引起外国银行对他们的兴趣。总之,大部分华人都不大与外国银行交往。

华人银号的弊端日益显现

华人主要的信贷来源是银号,即 北方的钱庄。 银号以传统方式经营按揭、炒卖和汇款等业务,在当时的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银号在本地提供非常宝贵的服务,如将纸币兑换成辅币,为大量归侨和游客兑换各国货币等.不少香港的银号还设有联号或代理,业务的地域范围甚至延伸到中国内地的华北地区或海外,通过广泛的网络,促进华商与中国内地、东南亚、日本、美国及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

20世纪初,银号与各行各业均有密切关系,一些庄口甚至自设银号,筹集资金周转。此外,银号还会委派“行街”四出寻找生意、调查贷款客户的信用、打听货物的价格、兑换率和利率,并收集商界流传的各种消息。“行街”在市场上打听各种行情传闻,使银号可以渗透到市场的各个角落;外国银行无法办到这一点,只能间接通过与银号合作的方式进入市场。同时,银号也借助银行的设施,加强自身的运作、改善服务。因此,银号就成为外国银行与本地华人客户的桥梁。

银号虽然与当地华人客户具有密切的联系,但也存在很大的软肋:制度上的种种弊端随着商业的发展会日益明显。

香港本地银号大多只有一个股东,至多三五个股东,资本额晋通不大,客户存款只关注银号股东和经营管理者的声誉,利率虽然较高,但要承受较大的风险. 客户大多与银号股东有某种亲朋或地缘关系,阿生人很少去不熟悉的银号存款。 银号贷款与否也是以私人关系为主要的考虑因萦,由此所形成的是一个封闭的信贷市场。

本地银号贷款期限短,利率高,这两点也削弱了其原有的优势. 在20世纪20年代,月息一厘半仍被视为合理的利率,而贷款期限平均只有7到14天,比外国银行所提供的短,这极大地局限了贷款的利用价值,尤其是在工业等长远投资的用途上。

此外,银号也未能满足20世纪初出现的新经济的需求。比如,随着经济贸易的发展,客户开始对支票账户、押汇及信用证的需求有所增长,但银号却无法满足这种增长的需求。华商对西式银行的各项服务越是了解,就越加觉得传统金融设施的不足。再加上利率高、贷款期限短和封闭式的私人信贷市场等弊端,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开设现代化华商银行的需要更加迫切和紧急。

华资银行应运而生

20世纪初,在现代化的外资银行与旧式银号之间存在着肥沃的处女地等待开垦。在敏锐地发现这巨大的差距后,那些雄心勃勃的华商决心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创办既有现代化设施又能适应华人生意风格的银行。

香港开办的第一家华资银行是广东银行,创立于1912年。广东银行在上海和广州都设有分行,主要办理汇兑及来自美洲的汇款,多年来,其主要业务仅限于美国,后来才扩展到中国内地。

1918年,东亚银行创立.到20世纪20年代,华资银行如同雨后春笋般相继创办。华人以其精明之特性,进军本为外国人垄断的金融领域,成为当时十分受人瞩目的现象。

早期的华资银行面临种种困难,有些进行彻底地改组,有些停滞不前,有些则轰然倒闭。因此,东亚银行虽然不是香港最早成立的华资银行,但其稳健的作风和可靠的声誉均超过那些成立时间更早的银行。由于早期的华资银行大多经不起风浪,所以东亚银行就成为目前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华资银行。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