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关学徒,求学海外
陈光甫(1881-1976年),原名辉祖,后改名为辉德,字光甫,1881年12月17日生于江苏镇江,早年在私塾读书。其父陈仲衡,世代经商,曾在镇江开设陈仲记字号,做进口火油生意。但是,由于经营不利,只得另谋出路 经过反复权衡,他到汉口的祥源报关行去当了职员 。陈光甫随之做了学徒。在洋行里人人羡慕的是精通英文的高等华人,他们有地位、升迁快、挣钱多。陈仲衡便以高薪聘请外籍人做老师,决心让自己的儿子在当学徒之余学习英文。
学徒生涯,苦不堪言。 每天很早就要起床,开启房门;然后打扫厅堂,侍候主人们洗漱。开饭之时,等候在主人左右,随时为主人端菜添饭 别人吃完之后才可以开饭, 如果人家把饭 吃光了,那就只好清 扫锅底,因此时常饿肚子。 有客人来 时,即马上奉茶敬烟。晚上要负责关门上锁,几乎所有琐碎杂活,都是他的事。晚上就睡在地板上,夏天则露宿凉台。 但陈光甫深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 时刻不忘父亲 的嘱咐,“每天清晨听到汉阳铁厂的汽笛声,便起床读书”。
就这样, 他熬了7年。学徒生涯使他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师傅的手艺、行规, 铸造了勤奋节俭的坚强性格,养成了灵活机敏、八面玲珑的待人习惯。 他孜孜以求,刻苦钻研,对贸易、金融、信贷等方面的新知识、新事物,产生了无比的热情和兴趣,英文也大有长进。功夫不负有心人,1899年,陈光甫考人汉口海关。几年后又由于英语出色,转人汉阳兵工厂任英文翻译。就是在这段时期,他受到了汉口日本正金银行买办景维行的赏识,并且做了他的乘龙快婿。
幸运接连不断的降临到这个报关行里走出的小学徒身上。1904年,美国举办规模空前的圣路易斯 世博会(St. Louis Exposition),清政府为振兴国势,决定组团参加。 陈光甫因通晓英文与商务,经过岳父推荐,被湖广总督选为代表参加世博会。 那次世博会历时7个月时间,展出的都是当时最先进的东西,全世界的智慧一下子尽收眼底,令陈光甫大大地开阔了眼界,震撼不已。博览会结束后,他决定留在美国求学深造。这个决定得到了岳父的支持和部分资助。最初,他在圣路易斯的一所商业学校学习打字、簿记及商业书信。后来转往位于衣阿华州的辛普森学院(Simpson College)商学部。 这时,他在经济上陷入窘境,不得不求助于中国驻华盛顿使馆,成功地获得了每月100美元的补助金。一年之后,又进入俄亥俄州的卫斯林学院(Wesleyan College)求学。 1907年, 他又转入费城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沃顿金融及商学院(Wharton School of Finance & Commerce)就读。 他把老师讲授的知识及课本上的理论,与过去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互相验证、融会贯通,终于掌握了系统的近代商业、 财政、金融理论。
1909年,陈光甫从商学院毕业,并获得商学学士学位。留美期间, 陈光甫结识了为 挽救民族危难而四处奔走的孙中山。 为了表明自己对先生革命运动的赞同和支持, 他捐出5美元,以示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
1910年,陈光甫学成归国。先在南京从事南洋劝业会的工作,后任江苏巡抚程德全的英文秘书, 其能力和品行都顺受赏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陈光甫被任为江苏都督府财政司副司长,在他的提议下江苏省政府创设了江苏银行。同年底,为使银行免受政治的干预,经陈光甫 力争,江苏银 行总部迁往全国的经济贸易中心上海。 在陈光甫任总经理期间,江苏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新式的经营方法:采用新式账簿,使业务管理更具科学性;定期约请外籍著名会计师彻查银行一切账目对外公布,以增强银行的信誉;聘请外商银行的华人担任银行董事,以加强和洋行的业务联系。陈光甫还坚持银行不应成为政府的工具,主动放弃钞票的发行权,以避免政府无限制地向银行借款,同时多方吸收存款,作为周转资金和获取利润的主要来源。 江苏银行还是中国第一家参与外商银行票据交换的华商银行。这些措施开中国金融界风气之先,受到银行业界同仁们的钦佩。1914年,袁世凯派张勋、张寿龄分任江苏都督和财政厅长。二张上任后即命令陈光甫抄报江苏银行存户名单。陈光甫以银行有为存户保守秘密的义务来抵制,并提请董事会讨论,决定予以拒绝。 张勋竟悍然下令免去陈光甫的职务, 并另派人接任总经理-职。 陈光甫虽然离职, 但他光明磊落的行为却受到社会公众的衷心赞扬。江苏银行的创办与经营,是陈光甫释才报国的一次尝试,为他日后创建银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