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全国有银行十几家,钱庄上千家。
但是,解放之后,这一大批银行和私营银钱业在1953专前后却一下子突然消失了。
国民党官办的大银行被人民解放军接管后并入了人民银行。经过改造后成为了人民银行的组成部分,但是,其他商办和私营的银行和钱庄在解放后仍长时间存在,现在,它们又是如何消失了呢?
原来,这些私营银钱业组成了公私合营银行总管理处,改造成为了社会主义国营银行的一部分。
多年以来,这些私营的银行和钱庄如何迅速走上社会主义改造之路,在外人看来却一直是一个谜。
而解开这个谜离不开三个人:南汉宸,资耀华和千家驹。
早在1949年末1950年初,在两次投机风潮被平息之后,私营银钱业中的一此开明人土便已深感金融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业, 它的活动离不开国家银行的指导和扶持,否则是无法独立行动的,于是便产生了公私合营的要求。上海银行总经理资耀华将上海、天津银钱业的这种要求,向天津市市长黄敬提了出来。但是,黄敬认为公私合营这一要求似乎早了一些,不太同意。
但是,资耀华向黄敬提出:“是否可以先让几家行庄试试点,如果搞成功了然后再逐渐推开.”
黄敬认为也好,表示同意,说:“我写信给中财委,介绍你去找副主任委员薄一波同志商量.”
资耀华来到北京后,把黄敬的信送到中财委。薄一波阅信后,便把信转给私营企业局局长千家驹来处理。千家驹很赞成此事,他又写信介绍资耀华去找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具体商量。资耀华在民主建国会中央的学习会上找到了南汉宸。 南汉宸仔细考虑了银钱 业的要求,最后,他答复资耀华说:“我很支持你的意见,请你转告绐上海银行董事会,让他们做出正式决议,然后向中国人民银行呈文申请。”
回到上海后,资耀华将南汉宸的意见转告给上海银行董事会,董事会经过研究协商于 1950 年 5 月 26 日和 29日两次提出申请公私合营的呈文。
南汉宸接到呈文后,立即报送中财委和周恩来总理。
6月9日,周恩来予以批示:“同意申请。”
6月10日,南汉宸写信给上海银行董事会,告诉他们中央已同意他们公私合营。
上海银行与政府实行公私合营的做法马上被其他银行仿效, 到 1952年10月,私营金融业全面实现公私合营。公私合营完成后,十几家私营银行与政府在北京成立了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总管理处, 由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景沄任董事长,周作民、项叔翔、王志莘任副董事长,人民银行华东区行行长兼上海市分行行长陈穆为总管理处主任,资耀华、沈日新、王伟才任总管理处副主任。
私营银钱业组建公私合营银行总管理处,国家参股,它们提前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这使得私营银钱业的改造比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的改造启步更早。并且,它完全是自愿和主动的,甚至没有任何政治动员便实现了。在全国私人工商业公私合营之前,私营银钱业提前三年即在1952年下半年就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社会信贷资金全部掌握在国家的手里,切断了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富有投机性的私营银钱业的联系,这对于引导私人工商业沿着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轨道发展,以及促进它们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都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它成为了社会主义金融业的有机部分,原有的私营银行渐渐失去其独立存在的必要性,最后原有的银行的名称逐渐消失,都汇聚到中国人民银行的大旗之下。
最终,他们以回到全体人民的怀抱的形式辉煌地结柬了自己的使命,从历史上消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