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二版人民币开始至今,票面上都有一行汉隶“中国人民银行"六1个字,它端庄稳健,字体漂亮,确实是难得的书法,赞叹的人不少。
它的书写者究竟是谁?多年来人们曾纷纷猜测。但是,它作为国家机密,一直成为鲜为人知的秘密,并且随着时间的流失,知道这个秘密的人越来越少。
对于这六个字的出处,官方的记载是南汉宸写的。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当年记录的笔记上,有“采用南行长亲笔字体"的说法,即这六个汉隶字是中国人民银行首任行长南汉宸所写。这几乎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事隔多年后,南汉宸和许多当事人去世了,1983年3月,<山西日报》刊载一篇文章,说这几个字是山西人冀朝鼎先生所写。
可是,3月 22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办公厅收到一封信,写信人致信副行长胡景沄,坚决不同意《山西日报》 的说法,并表示敢于确认“是谁写的”。因胡景沄正在住院,这封信转到总行金融研究所。总行金融研究所派研究员陈溶前去调査。几天后,她来到阳曲县黄寨村金寺巷的一座低矮的四合小院,交谈之后,一段沉埋了近半个世纪的传奇浮出了水面。
写信人即这栋四合小院的主人, 叫马文蔚。 他是原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位普通职员,并且是自第二版始人民币票面全部汉字的真正书写者。这位神秘的马文蔚是谁?他如何写了人民币上的全部汉字?
在中国,与近现代银行有关系的一切似乎都与山西人有着种种关系。这位马文蔚也是山西人,家里很殷实。但小时候的马文蔚并不像有钱人家的孩子,只知道玩而不务正业,他很会读书,并且写得一手好字。1920年,他同时考中了山西省立一中、第一师范、国民师范三所学校。最后,他选择了公费的省立国民师范学校,被分在了23班。
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是阎锡山创办的,是山西的名校。党的领导人徐向前、程子华和薄一波等人都在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习过,马文蔚与他们只是上下相差一年的时间,彼此还都相互熟悉。
在国民师范学习期间,马文蔚深得该校两任校长赵戴文和赵丕廉的喜爱,毕业后,被留在师范附小任教。以后,他在两位恩师的举荐下先在阎锡山驻南京办事处当秘书,后调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做科员,然后在赵戴文为院长的监察院当秘书。日子虽然平淡,但他朝中有人也是干什么事情都顺风顺雨的。1935年,他又经人介绍,投奔在国民党财政部部长孔祥熙麾下。 这孔祥熙是山西人,很重老乡情谊,任命他为中央造币厂审査委员会文书、副主任,马文蔚开始涉足金融界。
很快,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1937年八·一三事件后,上海的国民党机构开始迁往内地,国民党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四大国有银行成立了四联总处。 马文蔚调四联总处任视察, 他调査、研究整个大后方的金融资料,并写了很多颇有见地的报告,因此获得了孔祥熙的赏识,不久,孔祥熙又把这位小老乡调任中央信托局人事司甄核科主任。
可是,马文蔚生性坦直,在钱权交织的银行里不愿意同流合污,结果,众人捞钱而他不捞,于是得罪了孔祥熙的“铭贤派",结果,这官儿只干了半年,就被人污陷,于是孔祥熙“大义灭亲”,免了他的职。
但纸包不住火,后来真相大白,孔祥熙又派人找到马文蔚,说:“过去冤枉你了,孔老板希望你能回来再干。”
马文蔚却直言相告,说:“我再也不敢在孔老板的范围内做事了。”一个小小的马文蔚竟然敢顶撞孔祥熙,这件事在山西老乡中传开,许多人都对此不理解。 但是,马文蔚丢了官后,并不沮丧,反而落得了一身轻,一直陪着自己的恩师赵丕廉赋闲在 北京,静观国共两党的风云变幻。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后,有一天,在大街上,他突然遇到当年的老校友、北京军管会政委薄一波。薄一波问及马文蔚现在的情况:“你现在何处供职呢?”
马文蔚无奈一笑,说:“无事可做。”
薄一波便给马文蔚写了个便条,说:“你去找南汉宸。中国人民银行刚组建,急需各个方面的入才,那里有你的用武之地。”
新中国的新气象也激励着雄心不灭的马文蔚。几天后,他前去拜访南汉宸。当南汉宸看着眼前这个在重庆顶撞过孔祥熙的“老西儿"时,不禁哈哈大笑,说:“明天就来上班吧。"
6月,马文蔚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任研究员。
马文蔚虽然只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位普通职员,但是他的书法功底得到了南汉宸的赏识,两人经常一起谈心论事。1950年的一天,在中午休息时,南汉宸把马文蔚叫到办公室,并拿出一支笔问道:“你看这支毛笔怎么样?"
马文蔚一看是十分珍贵的宫廷用笔,便说:"真是好笔呀!"
南汉宸说:“你写几个字怎么样?”
马文蔚这才注意到,书案上早已备好砚、白宣纸和各色虎皮宣纸,便问道:“写什么呢?"
南汉宸说:“就写咱们银行的几个字吧。"
马文蔚于是提起笔,按照南汉宸的意思一连写了好几套“中国人民银行”和“壹、贰、叁、伍、拾圆角分”等19个字,当时白宣纸用完了,就写在各色虎皮宣纸上,有黄色的,也有绿色的,有隶书的,也有魏碑的。
基于当时的保密情况, 南汉宸并未告知马文蔚写这些字的用意。 不久,这些字便出现在了第二套人民币上。当马文蔚看到人民币上用了自己写的字时,已是1951年,他也调到了广西桂林金属管理局做计划副主任。1952年,马文蔚调回陕西分行工作,任计划处科员。但是,又是好景不长,1957年分行搞“大鸣大放",他直言某领导工作中的失误,随即被反攻倒算,打成“右派”,1958年,他被一撸到底,遣回到原籍,自谋生路。就这样,马文蔚又离开了银行系统,回归到了自己的平常人生活。“文革”后,总行和财政部合并,人事几经变动,有关马文蔚的事情已不再有人知道。岁月匆匆,南汉宸在1967年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1978年,按照党的政策,马文蔚错案得到平反,这时他已74岁,按退休待遇安置在阳曲县城。
此 时人民币已经发行到第三套。 人民币票面上仍然印刷着他书写的“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但是,他从未跟人提过此事。1983年3月,他偶然看见《山西日报》上关于冀朝鼎先生书写人民币票面汉字的那篇文章,沉思良久后,他决定将这个秘密说出来。 于是有了写信给总行之事。陈溶经过细致分析, 认定人民币上的汉字就是这位名不见经传的马文蔚所写。但是,为了验证这个结论,总行又派出高级工艺美术师张作栋、陈明光再次赴晋,同时携带着“绝密一号”的档案,进行了严格的技术鉴定,最后终于认定马文蔚就是人民币票面汉字的真正书写者。
一桩公案大白天下了。
1984年7月1日,<北京晚报》抢先发布这个消息,海内外顿时哗然。9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特发公函指出:马文蔚同志是一位对银行建设有贡献的旧知识分子,1950年受南汉宸行长委托,为人民币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等字。为了表彰他作出的贡献,总行特地奖给他人民币2000元。4年后,马文蔚走完了84年的人生之路,安然去世. 其时,“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仍然沿用马文蔚的书体的第四套人民币发行还不到一年。第五套人民币票面上面额汉字改用了印刷宋体字,但“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仍然沿用马文蔚的书体;由马文蔚书写的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和壹、贰、叁、伍、拾、圆、角、分等汉字,从第一套人民币一直用到最近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先后沿用了5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