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银行控股法》禁止银行通过控股公司的形式从事证券业和保险业以及“与金融业无必然联系的业务”。但该法也有意无意地留下一个漏洞,即并未将只拥有一家银行的所谓单一银行控股公司列入监管范围。花旗银行迅速在美国特拉华州成立了单一银行控股公司——花旗公司,而把花旗银行置于该控股公司控制之下。这个花旗公司纯粹是块招牌,但花旗银行通过它却实现了向证券、保险及“与金融业无必然联系的业务”的渗透,绕过了1934年大萧条时期美国仓促通过的G-S法所严格分业经营的隔墙,这本身已是一项了不起的制度创新。瑞斯顿更是再接再厉,发动全体员工为拓展银行业务范围献计献策,共征集到可进一步开展的业务建议数十项。随即,花旗银行向联储局提出大量的新业务申请,有时甚至多达每天一项。花旗银行从此脱颖而出,成为了美国银行业的带头人。
那么,花旗银行近些年来的发展又如何呢?
2004年年底,英国《金融时报》公布的一项对全球1000名首席执行官的调查显示,花旗集团是全球最受尊崇的金融服务公司。
接受调查者普遍认为花旗集团庞大的规模及其在金融领域的辉煌成就最为引人瞩目。
作为一个无比庞大的金融集团,花旗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有近两亿客户,包括个人、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广泛的金融产品服务——从消费银行服务到信贷、企业和投资银行服务,以至经纪、保险和资产管理,非任何其他金融机构可比。
数十年来,花旗集团一直以其在借贷、交易和盈利方面咄咄逼人的进攻性策略而自豪。它比竞争对手更乐于接受新科技、引入新产品。2003年时,作为当时世界最大的银行,花旗在全球六大洲100多个国家营业,总收入为774亿美元,实现利润180亿美元,是美国盈利最多的企业之一。
当我们提到花旗银行时,就不得不说起沃尔特·瑞斯顿。沃尔特·瑞斯顿生于1919年。他的父亲亨利·瑞斯顿是颇具影响的历史和政治学专家,曾担任过美国长春藤名校之一——布朗大学的校长。奇怪的是,这位历史学教授和他的妻子露丝,在新生儿沃尔特的摇篮旁边放着一部装帧考究的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如果他们有心要儿子继承父业,放在摇篮边的更适合的书应该是希罗多德的《历史》才对。沃尔特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一生的成就是在美国的银行业,而且他效力的是美国一家古老而华贵的银行——花旗银行。
当年轻的瑞斯顿刚刚涉足美国银行界时,金融财东们都是势力强大的白种人,他们的社会地位举足轻重。架子十足又老派保守,怕冒风险,缺乏企业家的魄力和远见卓识,这些构成了当时银行业的主要特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瑞斯顿锐意进取,极富创新精神,他的才华很快得到了管理层的赏识,被先后调入信贷部门和海外部,均做出不俗业绩。于是在不到20年间,瑞斯顿跃升为花旗总裁。
沃尔特·瑞斯顿在他的壮年居然执掌一家这样的银行达17年之久,而且具有决定意义地提升了花旗的国际地位和品牌价值,不仅为美国银行业所瞩目,也经常是全球关注的焦点。瑞斯顿过去长时期内是美国与世界无法绕开的风云人物。
在贷款业取得的成就为瑞斯顿的职业生涯开辟了另一条施展才华的辉煌门路:花旗把获利最丰的海外营业部花旗银行网站交给了瑞斯顿来掌管。
当时的花旗海外部比国内各部掉队十年,虽有所获利但获利甚微,当时只能用“原始”二字来形容,但却建立了美国银行业在海外最大的银行网络。花旗的海外营业是从在拉丁美洲铁路贷款起头的,后来成长到菲律宾、日本和欧洲。
瑞斯顿到任后,以其非凡的胆魄和智慧在非洲建立了第一家外资银行——非洲南部分行,后来在非洲遍设分行,形成了花旗非洲海外部,又通过政治、外交、经济等各类渠道千方百计而又史无前例地在冷战期间的苏联和对垒的伊朗开设了分行,他恢复了花旗在神州的分行,用十年的时间使欧洲的分行网络遍及欧洲各国,澳洲的分行也获利颇丰。这些个成绩的取得使瑞斯顿相信,花旗的使命是在全世界每一个可以获利的处所提供一个符合法律的银行服务。这是“现代马可波罗花旗银行杭州分行”——花旗前所未有的理念。
作为美国最主要的房贷企业之一,花旗在2006年第四季度共发放贷款506亿美元,在美国房贷企业中排名第三。次贷危机爆发后,花旗集团资产水平也因此遭受重创。
由于坏账的影响,2007年第三季度花旗集团盈利比上年同期大跌57%。当年7月至9月,花旗盈利23.8亿美元,远低于上年同期的55.1亿美元。此外,由于9月份住房抵押贷款坏账加速增长,花旗第三季度抵押贷款债券业务损失15.6亿美元,高于此前市场预期。与此同时,随着消费信贷状况进一步恶化,花旗还增加了22.4亿美元的坏账准备金,这一支出也高于原先预期。这些因素导致花旗银行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查尔斯·普林斯随后引咎辞职。花旗集团股东还于此时期向曼哈顿联邦法院提起诉讼,控告普林斯及其他数位高管在次贷相关债券投资问题上不计后果,导致集团出现巨额损失。
2007年11月,花旗集团宣布,阿联酋主权基金阿布扎比投资管理局(ADIA)将投资75亿美元购入该集团4.9%的股权,以提高资本充足率。花旗集团表示,这笔资金将用来冲抵集团此前因抵押贷款和其他投资项目造成的损失。该笔资金的注入将使集团的资本充足率在2008年上半年重新回到监管目标之上。
而此后花旗仍未能摆脱次贷的“噩梦”。花旗集团2008年第三、四财政季度连续亏损28.1亿、82.9亿美元。2008年全年,花旗净亏损187.2亿美元。
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政府已三次对花旗伸出援手,购买了大量的花旗优先股,投入总计450亿美元资金及超过3000亿美元的资产担保。但至今为止,花旗的经营业绩尚无起色。
集团拆分后,一部分命名为花旗银行,将专注于花旗集团在100多个国家的银行业务;另外一部分则为花旗控股,业务将包括资产管理和消费融资。花旗控股将主要集中于对风险和损失进行严格管理。
能否走出金融危机的泥淖,重现花旗往日光彩,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