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会的西方起源
(一)商会的萌芽
行会组织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商会的最早渊源和萌芽形式, 可以追溯到欧洲资本主义还没有兴起的中世纪时期。
尽管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还没有形成,但是商会的萌芽已经出现并发展。 行会是按照职业类型而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者的一种组织, 是西欧封建社会时期随着城市手工业发展而产生的手工业者自发组织和自我管理机构,是城市兴起的结果。
(二)行会的兴起
早期西欧的城市是根据国王恩赐给领主的特许权所建立起来的,封建领主是城市的管理者,其管理的对象就是手工业者和商人,并通过收取租税对领地和城市行使管理职能。 西欧城市是脱离落后的庄园经济制度发展的结果,其发展十分迅速。 以法国为例,14世纪初,巴黎人口数量已经达到10万人,是当时法国北部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
另外,里昂也有7万人之多。除了大城市以外,还有许多中等城市,人口数量在五六千人。 随着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手工业也快速发展,城市中的各类手工业者组成不同的行会,行会快速发展起来。 行会的参与者主要是各个行业的手工业作坊的主人,他们又被称为行东、师傅或匠师。 行会实行作坊业主、工人和学徒的等级制度,作坊业主与工人、学徒不仅仅是雇主与被雇佣者的关系,而且还存在着传授技艺与学习技艺的师徒关系。
最初的行会是通过对内实行劳动章程,对外实行垄断这两项任务而发挥作用的淦。 因此,行会的职能主要是阻止外来手工业者和商人进入本地市场,并限制本地同行竞争。 在中世纪有限的市场条件下,为了获得稳定发展的机会,防止内部的恶性竞争,行会“采取了一系列的限制性措施,其中包括开业的限制、规模的限制、技术上的限制和经营方式的限制等” 。行会主要从对内和对外政策两个方面来履行其职能。
在对内政策方面,行会主要是为所有行会会员提供平等的机会,防止资本在个体会员手中不平等的增长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分化。
因此, 行会在对同业进行管理的时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控制产品的质量。
行会通过制定同类手工业品生产的基本程序和质量标准,监督各手工作坊手工业品生产过程,以保证产品质量。
第二,控制并规定学徒和工人的数量。
通过控制从业人数来限制行业内部的竞争,行会还对学徒学艺进行年度限制,并对帮工技术水平进行考核。 另外,学徒和工人在出师之后,只有在行会的批准下才能够脱离原有手工作坊独立进行手工业产品的生产。
第三,尽可能地控制原料的供应。
手工业产品生产的原料主要是由行会购买,然后自分配给各个工匠师傅。行会对生产原料供应的控制,实际上是限制盈利机会的一种表现。 其本质是对竞争中可能的获胜者进行限制,并对失败者实施的一种保护措施, 也就是对少数获胜者的限制和对多数一般的手工业者的保护。 这有利于手工业的稳定发展。
第四,劳动分工必须以最后的手工业产品为基础。
即不按照独立的工序进行分工,而是以最终产品的生产进行分工,来保证没有工人能够置于支配其他工人的地位。 这样的好处就是“行会会员所能做的工作越是有限和专门,它出售其商品的市场区便越大” 田,获得的垄断利益就越高。
在对外政策方面,行会政策具有实行纯垄断的性质。
第一,把本行业有关技术方面的管辖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行业内手工业作坊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流程, 从而维持会员之间的机会平等。
第二,建立对一定区域享有垄断权的行会区制度。 即在行会区内,除去行会的手工业之外, 不能够建立其他手工业。 这项制度在德国尤为成功。
第三,当一个行会生产的手工业品转移到另外一个行会时,行会将设定行会关税。 而对内部出售,则设定最低限度价格,即垄断价格,以抵制行会外手工业者。
行会的兴起对于中世纪欧洲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在城市发展早期,由于手工业者力量较小,为了能够在城市立足,必须依靠行会的力量来帮助其发展。 城市手工业通过行会联合,增强自身的力量。 对外,通过行会与不同行业进行谈判协商,能够提高在谈判中的地位,保证自身的利益。 对内,行会限制过度竞争,帮助在生产经营方面遇到困难的手工业同业, 保证相关手工业的发展。 正是由于行会的作用,中世纪西欧城市手工业得以迅速发展。 在此基础上, 西欧城市经济完全脱离庄园式经济的羁绊, 资本主义获得发展的机会。
(三)行会的衰落
在西欧城市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行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开始发生变化。 随着市场特许权的出现,传统手工业逐渐开始变化,手工业者开始脱离氏族和家庭,这有利于原先不是该氏族或家庭的手工业者的产生,从而进一步刺激了从事农业生产并负担农业人头税的农奴脱离农村涌入城市,并成为手工业者。 这类手工业者的生产是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主要目的, 其数量的增加导致西欧国家的市场竞争性不断增强。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的竞争性与行会组织的垄断性产生矛盾与冲突,西欧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受到行会的阻碍,影响资本主义的发展。
这主要体现在行会对同业的管理逐渐难以跟上生产力提高的要求上:
第一,行会排斥竞争。
行会对于手工工业的限制主要体现在对竞争的排斥上,一方面严格限制内部竞争,不允许行会成员之间有不均等的生产条件和营业机会。 在行会干预下,手工业者按照互相商定的价格出售各自的产品。同时,行会还规定了向城市居民购买产品时许可支付的价格, 凡是以低价出售或购进的会员,将会受到行会的统一制裁和惩罚。 行会对竞争的排斥不仅仅体现在对内部竞争的限制上,而且还表现在反对外部竞争的限制上。
一是限制新的城市手工业企业开业。
如果要在某行业新开作坊,必须向行会提出开业申请以获得行会的会籍,在没有取得会籍时不得开业。 甚至在西欧的部分城市中,一些行会甚至在入会申请规则方面还加入了必须满足申请入会的次数限制,即达到一定的入会申请次数之后才能批准加行会。
二是外地工商业者迁居到新的城市后,需要提出申请,并在行会批准的情况下才能够在新的城市重新开业。
第二,行会阻碍进一步分工。
西欧行会之间的分工是原始的分工, 即以手工业产品本身进行分工的。 行会之间的联系主要是水平型的 ,密切程度较低,“既没有从属关系 也没有主次之分” 因。 而在行会内部,各劳动者之间没有分工,手工作坊中师傅生产的手工业产品和学徒、 工人是一样的。师傅、学徒和帮工之间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帮工和学徒制的设立就是为了保障手工业师傅的利益。 由于行会在维护各手工业业主所拥有的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这就必然会限制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在这样的分工条件下,手工业者的劳动熟练程度难以提高,城市手工业发展缓慢。
第三,行会严格控制技术。
一方面,控制行会内部受工业技术的传播与扩散。 手工业的从业人员要严格恪守本行业的技术秘密,保证不对外传播。 技术的传播和扩散主要针对行会内部会员,尤其是在师徒之间。 学徒和帮工出师之后,在加入行会时,需要进行保证严守行业技术秘密的宣誓。
另一方面,行会抵制新的生产工具、 设备与新技术。行会通过强大的封建宗法力量禁止新技术的采用,会员如果违反, 就将受到严厉的处罚。 行会会经常派人检查手工业作坊,并处理和破坏未经批准而采用的新的机器设备,甚至有时还会利用宗法力量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发明者进行人身攻击。
第四,限制生产规模。
在阻碍城市手工业分工,严格控制技术的同时,西欧的行会还限制手工业作坊的规模,主要是严格限制了行会师傅雇用的帮工人数。 同时,通过对年产量的限制、对工具设备数量的限制以及对手工业业主资本规模的限制阻碍资本积累。
“各种特权、行会和公会的制度、中世纪的全部规则,曾是唯一适应于既得的生产力和产生这些制度的先前存在的社会状况的社会关系。 在行会制度及各种规则的保护下积累了资本,发展了海上贸易,建立了殖民地。”
中世纪的行会毕竟是与封建社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组织,其为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但由于行会带有的明显的封建性和垄断性, 也使西欧的行会在中世纪结束之后开始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