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名言
1.我不是“一夜暴富”,没有这14年的积累,就不可能有尚德今天的成绩。
2.长期以来已经不需要为生存担忧,这个时候要追求的就是理想。
3.建立企业是场接力赛,要学会交棒。
4.对于财富,只有在纽约证交所看到因为尚德而高挂着五星红旗的那天,感到片刻的激动,仅此而已。
5.什么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利用对手的优势和资源帮助我发展。
6.我一直认为财富是一个人追求事业、理想的副产品,是你勤劳致富的回报。
施正荣,1963年2月出生在江苏省扬中市。1979年,当中国恢复高考两年后,年仅16岁的施正荣就顺利考上长春理工大学。1988年5月,施正荣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物理系进修,开始从事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2000年,他回国创办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2009年9月30日在国庆60周年座谈会上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被邀请参加国庆观礼。11月18日,当选澳大利亚国家科学和工程技术院院士。
出国进修后,施正荣开始从事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他的专业也开始彻底转变。
施正荣没有浪费这个宝贵的机会。仅用了两年时间,他就获得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博士学位,成为新南威尔士大学历史上攻读博士学位时间最短的博士生。
1995年,以马丁·格林教授和施正荣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实验室获得了5000万美元的投资,并成立了太平洋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他担任公司的科研主管,并参与公司的管理经营。
2000年,施正荣从澳大利亚带着几十万美元回国,寻找创业的机会。
施正荣拿着一个关于创立太阳能科技企业的概念与无锡市政府圈子、商人圈子进行了接触。他碰到了后来成为合作对象的无锡市风险投资公司投资部经理张维国,取得了他的大力支持,而由此诞生了无锡尚德的雏形。
施正荣走的关键一步是取得了无锡市政府的支持。无锡市政府一直在寻找一些含高新技术同时又能回报丰厚的项目。施正荣的项目正好入了他们的法眼。施正荣共融资600万美元,他则以40万美元现金和价值160万美元的技术参股,成立了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2005年12月14日,无锡尚德美国纽交所上市,融资4亿美元。施正荣也从一位饱受质疑的创业者成为华尔街追捧的明星。
2001年,施正荣辞去了澳大利亚的工作,告别了自己的导师,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到了无锡。
施正荣苦苦思索着自己的人生目标。渐渐地他发现,面对全球的环境恶化,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太阳能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在专业研究领域感觉高处不胜寒的施正荣决定把太阳能电池作成产品进行开发应用。他要对太阳能电池进行商业化大规模生产。
2001年1月,无锡小天鹅集团、山禾制药、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八家企业共同融资600万美元,而施正荣则以投资40万美元的现金和价值160万美金的技术参股,共同组建了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施正荣任总经理,主抓公司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短短三年的时间,在施正荣的苦心经营下,尚德电力打入德国市场,产品供不应求。
2002年9月,尚德在无锡建成了第一条10兆瓦的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其产能相当于此前中国太阳电池产量4年的总和。2003年6月、2004年初、2004年8月,施正荣又三次向董事会提交报告,建议扩充产能,最后获得了董事会的批准。
对于资金时刻处于紧绷状态的尚德来说,每一次扩产都意味着极大的风险,稍有失误就会全盘皆输。从结果来看,施正荣当时的冒险却是建立在对于自身控制能力的把握之上。
为了把这种风险降到最低,施正荣利用有限的资金实现低成本扩张。公司建设第一条生产线时,施正荣引进的是昂贵的崭新进口设备。而在建设第二条生产线时,他吸取了上次花钱大手大脚的教训,利用国内的设备和国外的二手货。建设第三条生产线时,施正荣了解到美国一家上市公司被摘牌,赶紧与其联系,用半价将它的设备买了回来,这一下又省了1000万元。
及时扩产并实现了良好的成本控制,使施正荣又一次把握住了国际能源新政的方向,把目光投向世界。2004年尚德来自德国、欧洲其他地区及国内的销售收入分别占72%、17%和8%。
在这个结果决定一切的时代,施正荣如果在战略上摇摆不定,而行情突然起来后,产能扩张又跟不上,就会失去市场机会。施正荣目前的成功让过去的冒险成为可以歌颂的事迹。但不可否认的是,冒险却是施正荣对于未来有着明确判断力的一种合理表现,实现了低成本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