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源集团创始人朱新礼:创业经历、发家历史、经营哲学、个人名言、成功经验

2020-04-0410:39:20汇源集团创始人朱新礼:创业经历、发家历史、经营哲学、个人名言、成功经验已关闭评论

个人名言

1.先做人,后做事;会做人,才能做好事。

2.人才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最重要的决策是人事决策。

3.十几年来,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很多,困难也很多。但重要的是看到现在和未来。

4.市场无情,波浪滔天,覆舟,仅在瞬间。

5.人活着就要奋斗,不奋斗就失去了人生价值。

6.要想采金取宝,就必须弯下腰、躬下身,这就叫行动。

7.一定要符合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这个企业才能长久。

8.作为一个管理人员,一定要善于把游戏中的一些规则和乐趣引入到管理工作中去,让团队中每一个人都对工作产生兴趣、对事业充满激情。

9.只有为国家、社会和他人做出了贡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和赞誉,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和幸福。

10.一项正确的决策,不仅需要知识和信息资源模式,我认为还需要人们对企业资产及企业的整个发展发自内心的关心。

朱新礼,1952年5月生于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1992年担任了山东一濒临倒闭的县办水果罐头厂厂长,并在1993年将公司主营业务转为生产浓缩果汁,由于填补了当时的市场空白,因此企业开始迅速做大。1999年,朱新礼将汇源集团的主要资产与新疆德隆合并成立了合资公司。由于有了德隆的资金支持,企业开始超速发展,2年的时间里,汇源累计投资20亿,在全国新增了20家生产基地,到2003年,汇源果汁已经占据了全国23%的市场份额。

1992年, 朱新礼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毅然决定辞去沂源县外经委副主任的职务,放弃令人羡慕的“铁饭碗”,下海经商。于是他成了当时全县的“亏损大户”——沂源县国营水果罐头加工厂的厂长。

这家罐头厂是做玻璃瓶的水果罐头,100多人的厂当时只剩下两人看大门,其余人在家。这个处于破产边缘的国有企业,已经三年没发工资,负债1000余万元。

朱新礼决心收拾这个烂摊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但是,这个烂摊子并不是好收拾的,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接踵而来的难题。当时他没有钱,也没有门路来拯救这家罐头厂,但是他铁了心要把这家罐头厂拿下。凭借着担任村委主任和集团公司总经理的管理经验,凭着执著和激情,他毅然前行。想到从小遭遇的苦难,他的信念就明确而坚定起来:不能被工厂的困境难住了,不能让职工下岗,必须用项目救活罐头厂,要养活原厂数百号工人。

朱新礼破釜沉舟,一咬牙“买下”了这家亏损超过千万元的小企业。从此,朱新礼的命运就和罐头厂绑在了一起,背水一战,不管前面有多少风雨坎坷,他毅然前行。

面对销路不畅的水果罐头,朱新礼开始反复思考如何转产。此后,他负债引进价值近千万美元的国际最先进的水果加工生产线。

创业初始,困难如影随形。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并成立山东淄博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创建“汇源”品牌。汇源刚刚成立,就面临着资金的瓶颈。

在资金非常短缺时,厂里穷得揭不开锅,没有一分钱,他甚至想过“拿钵去化缘”。因为,他把本来就不多的积蓄都购买了原材料,资金严重短缺。

朱新礼绞尽脑汁,夜不能寐。他四处借钱,千方百计寻思拯救企业。他白天四处出击,晚上苦思冥想!

在孤助无援的日子里,他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能垮下来,再苦也要顶住。”就是这句话支撑着他,团结大家,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让他坚信,汇源会走出困境的。

这段揭不开锅的日子成为汇源宝贵的财富,“逆境中奋起,把苦难当做财富”成为汇源的特色文化。朱新礼和他的创业团队正是依靠同甘共苦,艰苦奋斗,在困难中崛起,才踏出了一条光辉的大道。

1993年,第一批浓缩苹果汁生产出来了。望着金黄色香甜沁人心脾的苹果汁,朱新礼和工人们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他们激动地相拥在一起,庆祝罐头厂的新生。

可是,等高兴完了,激动的心情也略微平静了,问题也来了:这些果汁的销路在哪儿呢?

如果没有销路做保障,那么,这些果汁生产得越多,朱新礼他们赔得也就越多——可不是,如果不榨成汁,最多就是苹果烂在树上地里;可这上千万美元的设备,恐怕就是连果园算上都不够赔的。

路是人走出来的。

是活路,是死路,只有走了才知道。

国内人不认果汁,那就到国外去找生路。

朱新礼带着刚刚生产出的金黄色苹果浓缩汁,背着一摞山东煎饼,一个人去了德国慕尼黑食品展览会。

请不起翻译,就请朋友在国外读书的孩子客串帮忙;没钱吃饭,每天在宾馆用煎饼充饥。

尽管语言不通,由于设备好、工艺先进、产品质量过关,连同朱新礼的真诚,终于打动了外国公司,朱新礼的果汁样品被瑞士商人带去检验,非常满意。

瑞士公司派飞机把他从慕尼黑接到瑞士洛桑,签完合同又把他送到德国法兰克福机场,登上飞回中国的飞机。当朱新礼落地北京时,瑞士公司的信用证已到了他公司的开户银行。

展会还没结束,他已是满载而归。第一批价值500万美元的订单拿回来时,许多人仍不敢相信这是事实。

1994年,朱新礼带领不到30人的队伍来到北京顺义安营扎寨。1994、1995、1996年这三年,朱新礼和他的创业同伴们都在北京埋头苦干,练兵。

1997年在中央电视台推出广告,一直到现在,把汇源果汁这个品牌建立起来了。

每每回想起在北京创业的艰难日子,朱新礼显得有些动情:“我们30多个人,夜间是车间工人,白天是营销人员。几辆老掉牙的破旧面包车,跑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

正是朱新礼的坚持,让汇源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北京独特的地理、交通、信息、人才、市场优势,是一展身手的最好选择。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汇源果汁”终于叩开了北京市场的大门。从此,汇源的名字叫响了京城,叫响了全国,叫响了世界。

在汇源进京后的5年,其他饮料企业才想到要迁址大城市,朱新礼的远见使汇源早行动了5年。更重要的是,迁址北京帮助汇源躲过了一场果汁业的“生死劫”。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后,很多受到牵连的外国企业中止从国内进口浓缩汁。这给大多数地处偏远、没有创出品牌、仅靠产品出口国外的果汁工厂带来了灭顶之灾,大批工厂无法在短期内迅速转型,纷纷倒闭。汇源在危机来临时,则因为已经打开了国内市场面幸免遇难。

朱新礼的汇源在短短几年内就成为中国最大的果汁生产商,这其中,他的经营智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尤其对几个定律的把握,更能体现这位CEO的独到之处。

消费基础跟进定律。

果汁作为一种在中国市场初次面世的新产品,特别是在1992年,果汁饮料的价格还略显高位,所以更应注意“消费基础跟进定律”。

在“消费基础跟进定律”方面,果汁饮料至少有两个有利条件:一个有利条件是,到1992年中国的国民收入不仅有了一定程度的普遍提高,而且还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另一个有利条件是,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特别是在城市,普遍是一对夫妇一个孩儿,这些掌上明珠、心肝宝贝最有力地实现了果汁饮料的“消费基础跟进定律”。除此而外,中国的人口基数大,今天你偶尔来一瓶果汁,明天我偶尔来一瓶果汁,今天你买一桶果汁送友,明天我买一桶果汁送亲,也强有力地支持了“消费基础跟进定律”。

市场空间定律。

在国际市场上,欧美果汁供不应求;在国内市场上,不仅十几亿消费人口还从未见到过果汁产品,而且汇源产品的价格与消费者也不是相去甚远。这些都使得果汁产品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相应消费人群定律。

作为一种新产品,尤其要注意“相应消费人群定律”。在当时,虽然果汁产品还略显高档,但一方面是中国人口众多,一方面果汁是天然绿色营养产品,再一方面是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已经为果汁产品造就了相当规模的消费人群,因此,汇源果汁产品的相应消费人群还是相当可观的。

卖点买面定律。

由于当时国内只有汇源独家生产果汁,这就决定了汇源厂家一个卖点面向全国所有买面的局面。不仅如此,欧美市场的供不应求,更使得汇源在欧美市场上也产生了买面效应。

消费窗口定律。

由于当时国内只有汇源独家生产果汁,果汁产品是一种畅销产品,这使得销售商愿意销售汇源的产品。因此,汇源产品对“消费窗口定律”的要求得到满足。

市场前景定律。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享乐消费的需求会不断增长,天然绿色营养果汁产品的市场前景是极为可观的。

捷足先登定律。

有人说犹太人是世界最早的金融家,还有人说犹太人是现代金融之父,更有人认为,当今是犹太人在幕后操纵着整个金融世界。可以肯定的是,犹太人在当今金融世界是颇具影响力的。犹太人在金融界的强势实力,就是因为中世纪时期其捷足先登所奠定的坚实基础。在基督教笼罩下的中世纪欧洲,高利贷是被严格禁止的。而犹太人不是基督教徒。于是,他们就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在欧洲各地经营典当、汇兑和放款业务,率先登上世界金融宝座,并从此称雄金融世界。

朱新礼的捷足先登还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平台经济定律”,移师北京,抢占首都战略平台。此举达到君临天下、放眼世界的良好效果。第二,“规模效应定律”,朱新礼在汇源规模建设方面,也是做到了捷足先登。第三,“经济根基定律”,建立果源基地,保障果汁原料的稳定供给。此举的战略眼光,不仅长远,而且非常老到。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