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反射性,它表示参与者的思想和他们所参与的事态因为人类获得知识的局限性和认识上的偏见都不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二者之间不但相互作用,而且相互决定,不存在任何对称或对应。在人们活动的政治、经济、历史等领域中普遍地存在这样一种反射性的关联。
索罗斯于1969年创立量子基金,在其后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为股东赚回了近35%的年均收益率。这显然已经不能够简单归于他的运气,而更应缘于索罗斯具有其他投机者不具备的更为独到的东西,那就是索罗斯自己的独特金融理论。而索罗斯的核心金融理论就是反射性理论。也有人将其翻译成反身性理论、相互作用关系理论等。
反射性理论指的是投资者与金融市场的互动关系,投资者根据自己获得的资讯和对市场的认知形成对市场的预期,并付诸投资行动,这种行动改变了市场原有的发展方向,就会反射出一种新的市场形态,并继续改变金融市场的走向。
索罗斯认为:人思想的变化对事态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与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很相似。人们不可能准确测量出微观粒子的坐标和动量、时间和能量,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不可能准确地掌握微观过程的客观规律。同样的道理,对于金融市场来说,在承认参与者影响的前提下,还是有可能顺应市场运行中的趋势。主流的市场经济学理论大多忽视“有思维参与的历史过程的不确定性”这一因素而导致根本性的缺陷。因此,索罗斯称自己的理论是反射性理论。
具体来说,反射性有两层涵义:其一,目前的偏向会影响价格。其二,在某种情况下,目前的偏向也会影响基本面,使得市场价格的变化进而导致市场价格的进一步变化。
索罗斯认为市场并非永远都是正确的。从市场价格对未来趋势的反映这个角度而言,市场往往总是错的。这种错误所起的作用是双向的,一方面导致市场参与者对市场预期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另一方面,这种偏差也影响了他们的投资活动,从而造成他们对市场发展趋势的错误判断。
也就是说,不是现在的预期符合将来的情况,而是现在的预期造成了今后发生的事件。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的认识天生具有某种缺陷性,这种缺陷性的认识与实际发生的事件之间存在一种相互联系,二者没有完全的独立性,而是相互作用、互为决定的,不存在任何对应和对称。索罗斯把这种双向的联系称之为“反射性”。
通过这种双向联系,参与者的思想与他们所处的境况、所经历的事件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形成一种变幻莫测的动态关系。
从反射性理论出发,索罗斯对古典经济学的某些观点提出不同看法。那些认为金融市场有逻辑可循的经济学家坚持“市场永远是正确的”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市场价格可以反映出未来的发展趋势。即使这种趋势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但是他们早已清楚未来市场该朝哪个方向走了。
而索罗斯则认为:事实上,这些经济学家们的观点是十分错误的。金融市场毫无理性可言,根本不要妄想能通过理性分析来预测出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任何对未来的猜想都具有很强的片面性。但是,完全否定这种猜想也是不对的。相反,索罗斯所推崇的反射性理论就是认为人们的猜想将反作用于市场的发展。他深信对未来市场发展趋势的预测不是经由理论分析可得出的结论,而是市场参与者在认识上的偏差和实际发生的情况的双向联系。
大多数投资者都认为金融市场是理性的,股票也是有一定的逻辑性的。他们期望能通过对市场和股票走势的分析,研究出某种运算模式用来预测未来市场的走向。索罗斯觉得这种做法纯粹是徒劳。市场的运作不是靠逻辑,而是靠心理,你必须观察市场往哪里走,确定市场上的投资人在想什么,因为真正能够对市场起作用的正是投资人认识的偏见和事实之间的关系。
索罗斯曾经在《华尔街论坛》上说:“假如人们对某种货币丧失了信心,这就是认识上的偏差。这种偏差不管正确与否,都将成为一种自我强化的因素,从一定程度上推进本国的通货膨胀率,并促使股票价格自然而然地下跌。而如果人们对某家公司的经营管理很有信心,于是大量买进该公司的股票,这时自我强化的现象也发生了,使得股价上涨。与此同时,公司管理层在经营过程中也更易于操作,从而也会让投资者的期望更容易得到满足。”这种现象就是认识和现实的双向回馈,也就是“反射”。
由于投资者不可能获得完整的资讯,且投资者会因个别问题影响其对市场的认知,令投资者对市场预期产生不同的意见,索罗斯把这种“不同的意见”解释为“投资偏见”,并认为“投资偏见”是金融市场的根本动力。当“投资偏见”零散的时候,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力是很小的,当“投资偏见”在互动中不断强化并产生群体影响时就会产生“蝴蝶效应”,从而推动市场朝单一方向发展,最终必然反转。
正如索罗斯所说:“人们一旦开始参与到对某种现象的思考中,这种现象的决定性因素就不仅仅是现象本身了,还包含了人们的观点。所以,现象的发展过程不是从一个事件到另一个事件的直接跳跃,而是从事实到观点,再从观点到事实。”
索罗斯还指出,认识和现实的双向回馈造成了一种过程的发生:先是自我强化、不断发展,然后出现鼎盛时期,接着是情况恶化、呈衰跌之势,最后是大崩溃。例如1987年大崩溃,事实上索罗斯通过他的反射性理论,已经预感到崩溃期的到来,崩溃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因为量子基金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成长得太快,根据他的理论,这种极度繁荣的情况过后,必然会出现大衰败。果不其然,索罗斯在1987年大崩盘时损失惨重。
反射理论在金融市场最具有代表意义,在证券市场上,市场参与者的意见永远是不一致的,有的看多,有的看空,市场参与者不仅有自己对市场的认知,同时在这种认知的指导下进行操作。当看空者与看多者的力量均衡时,市场也不会有起伏,但是基本上这样的特例是不会出现,更多的情况则是两者不均衡。
市场上看空者与看多者的差额决定这个市场价格的走势,那就是说,市场参与者不仅经常对市场有错误的认知,而且在这种错误认知的诱导下会影响市场的走势,这种错误认知被称为“市场参与者的偏见”,而两方面不同偏见的力量之差就被称为“流行偏见”。这种“流行偏见”以及据此采取的行动会改变整个市场的形势,“流行偏见”是市场走势的决定因素。
在将要“大起”的市场中投入巨额资本引诱投资者一并狂热买进,从而进一步带动市场价格上扬,直至价格走向疯狂。在市场行情将崩溃之时,率先带头抛售做空,基于市场已在顶峰,脆弱而不堪一击,故任何风吹草动都可以引起恐慌性抛售从而又进一步加剧下跌幅度,直至崩盘。此时的索罗斯及时捕捉时机,抢先投资,大赚一把。
索罗斯说:“股票市场上也存在反射现象,具体表现就是,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的认识和理解会出错,这种错误的认识不断影响市场,到了一定的时候,会引起市场行情波动、股价涨跌,而市场也回过头来影响他们的认识,并逐步加深参与者对市场的错误认识,两者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强化,市场上就出现了反射回馈过程。”
比如,当人们对某种货币丧失信心时,该货币币值会下跌,下跌持续下去,又会加深人们对它的不信任。当投资者对某公司的管理状况充满信心时,该公司的股价会上涨,而上涨持续下去又会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索罗斯说:“应用反射理论观察股票市场,可以轻而易举地看清市场混乱的真相,明白到底是谁影响了谁,从而找到潜在的投资机会。”他还说,“由于反射现象中的双向强化作用,使市场参与者的认识与市场状况互相强化,当两者到达极不平衡的时候,市场就可能出现暴涨暴跌交替的过程。这时,赚钱的机会就来了。”
例如,当人们误解了市场某一股票的价值,以为它会走高,于是争相购买,结果推动该股票价格向上攀升,股价上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股民参与投资,股价持续攀升,当它达到天价时,下跌之势就不可避免。这时,如果能赶在下跌之前抛售,就可赢得暴利。反之,如果抓不住这一时刻,就会被拖垮,倾家荡产。
事实上,索罗斯的反射性理论并非每个人都理解,甚至他早期的得力助理亚瑟·勒纳直到1994年还说:“我一直搞不懂反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到现在我还是不了解,我根本不明白他到底想表明什么观点。”
尽管如此,反射性理论的形成,还是使索罗斯的投资之路走上了一种战略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