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市场理论(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EMH)是西方主流金融市场理论,又称为有效市场假说,是由尤金·法玛于1970年深化并提出的。
“有效市场假说”起源于20世纪初,这个假说的奠基人是一位名叫路易斯·巴舍利耶的法国数学家,他把统计分析的方法应用于股票收益率的分析,发现其波动的数学期望值总是为零。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以及期权定价模型(OPM)都是在有效市场假设之上建立起来的。
根据尤金·法玛的描述:“有效市场是这样一个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投资者,他们积极参与竞争,每一个人都试图预测单个股票未来的市场价格,每一个人都能轻易获得当前的重要信息。在一个有效市场上,众多精明投资者之间的竞争导致这样一种状况:在任何时候,单个股票的市场价格都反映了已经发生的和尚未发生、但市场预期会发生的事情。”
1970年,法玛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其对有效市场的定义是:如果在一个证券市场中,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那么就称这样的市场为有效市场。
有效市场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1)在市场上的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金融市场上每只证券所代表的各家公司都处于这些理性人的严格监视之下,他们每天都在进行基本分析,以公司未来的获利性来评价公司的股票价格,把未来价值折算成今天的现值,并谨慎地在风险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2)证券的价格反映了这些理性人供求的平衡,想买的人正好等于想卖的人,即,认为证券价格被高估的人与认为证券价格被低估的人正好相等,假如有人发现这两者不等,即存在套利的可能性的话,他们立即会用买进或卖出证券的办法使证券价格迅速变动到能够使二者相等为止。
(3)证券的价格也能充分反映该资产的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即“信息有效”,当信息变动时,证券的价格就一定会随之变动。一个利好消息或利空消息刚刚传出时,证券的价格就开始异动,当它已经路人皆知时,其价格也已经涨或跌到适当的价位了。
当然,有效市场理论只是一种理论假说,实际上,并非每个人都是理性的,也并非在每一时点上信息都是有效的。“这种理论也许并不完全正确,”曼昆说,“但是,有效市场假说作为一种对世界的描述,比你认为的要好得多。”概括来说,衡量证券市场是否具有外在效率有两个标志:
(1)价格是否能自由地根据有关信息而变动。
(2)证券的有关信息能否充分披露和均匀分布,使每个投资者在同一时间内得到等量等质的信息。
根据这一假设,投资者在买卖证券时会迅速有效地利用可能的信息。所有已知的影响一种证券价格的因素都已经反映在股票的价格中,因此根据这一理论,证券的技术分析是无效的。
其实,有效市场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内部有效市场,又称交易有效市场,它主要衡量投资者买卖证券时所支付交易费用的多少,如证券商索取的手续费、佣金与证券买卖的价差;另一种是外部有效市场,又称价格有效市场,它探讨证券的价格是否迅速地反应出所有与价格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有关公司、行业、国内及世界经济的所有公开可用的信息,也包括个人、群体所能得到的所有私人的、内部非公开的信息。要想成为有效市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投资者都利用可获得的信息力图获得更高的报酬。
(2)证券市场对新市场信息的反应迅速而准确,证券价格能完全反应全部信息。
(3)市场竞争使证券价格从旧的均衡过渡到新的均衡,而与新信息相应的价格变动是相互独立的或随机的。
从中可以看出,提高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根本问题就是要解决证券价格形成过程中在信息披露、信息传输、信息解读以及信息反馈各个环节所出现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建立上市公司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从这个角度来看,公开信息披露制度是建立有效资本市场的基础,也是资本市场有效性得以不断提高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