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日贸易战的“主战场” 从轻工业、重化工业演变到高新技术产业,美国对日本的贸易战手段也一再升级,从1985年以前的强制性关税、配额、自愿出口限制为主,拓展到1985年后的汇率调控,自愿进口扩大与开放市场。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不但迫使日本签订了《广场协议》,而且还多次动用“301条款”要求日本经济做出调整。直到20世纪90年代,日本资产泡沫破裂,并出现长达十年左右的停滞,美国贸易逆差的GDP占比开始下降, 双方的贸易关系才逐步改善。
广场协议
讨论日本经济时,我们常常会提到《广场协议》。一般认为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吸引了大量海外资本涌入,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叠加热钱导致日本资产价格飙升,资产泡沫被吹大。之后经济泡沫破灭,导致日本经济停滞,就此陷入“失去的十年"。那么《广场协议》是如何签订的呢?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广场协议》签订之前美日的贸易战情况。 美国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发动的贸易战并没有解决美国贸易逆差扩大的问题,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仍然存在,甚至还有扩大趋势。 (这一过程是长期的,数据显示到了 2008年,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已经达到了 8325亿美元。)
美国自身的经济也面临着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双重困扰。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1979年美国通胀率高达13%),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被迫实施紧缩货币政策,试图用加息来对抗通胀,但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资产流入美国,美元大幅升值,从1980年到1985年,美元对日元、马克、法郎、英镑的总体升幅约达50%。 美元升值严重影响到了出口竞争力,不仅给脆弱的制造业雪上加霜;还带来了巨额贸易逆差。
美国的制造业财阀、国会议员等相关利益集团开始给当时的里根政府施压,要求政府干预外汇市场,以解决美元被高估和美国贸易逆差不断加剧的问题。 为此,里根政府开始对主要贸易伙伴施压,日本则是首当其冲的目标。
就这样,1985年9月22日,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 ·贝克、日本财长竹下登、前联邦德国财长杰哈特 ·斯托登伯、法国财长皮埃尔 ·贝格伯、英国财长尼格尔·劳森雪等五个发达工业国家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
这就是有名的《广场协议》。 协议内容包括抑制通货膨胀、扩大内需、减少贸易干预、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等等。 大家可能会觉得有点儿奇怪,明明是五国协议,为什么一提到《广场协议》,大家首先就想到日本呢? 这是因为在协议中虽然法国、联邦德国、英国均有所让步,但作为新兴经济体的日本做出的妥协最大:
第一,进一步对外国商品和服务开放本国市场;
第二,执行强有力的监管松绑措施以充分发挥私营部门活力;
第三,就日元汇率执行灵活的货币政策;
第四,大力实施金融市场和日元汇率自由化;
第五,在财政政策方面继续聚焦两大目标,即减少中央政府赤字和为私营部门提供有利增长环境;
第六,在刺激内需方面聚焦扩大消费和抵押信贷市场,以刺激私人消费和投资。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六条中,实现日元对美元升值是协议的核心内容。
《广场协议》是五国针对彼此间特别是对美国严重的国际收支失衡相互协调和妥协的结果,之后日元大幅升值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出口减少。 1985年日本的出口额为4.2兆日元, 《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急速升值,导致1986年出口下降15.89%,跌至3.5兆日元。 二是对外投资损失惨重。 《广场协议》签订之前,日本对美国贸易顺差巨大,出口企业赚取了大量美元,这些钱大部分用于购买美国中长期国债和对外直接投资。1985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额和对外证券投资额分别为440亿美元和1457亿美元。 《广场协议》签订到1987年底,日元兑美元累计升值50%,许多持有国外资产的投资者损失惨重。 这直接影响了投资者在日本国内投资和消费的能力。
在上述两方面的不利影响下,日本经济开始不景气,GDP增长由1985年的4.4%下降至1986年的2.9%对于美国来说, 《广场协议》也仅仅解了一时之渴:协议签订后,美元高估的问题确实迅速得到解决,美国贸易逆差问题也大幅好转,20世纪90年代初甚至一度恢复到顺差状态,但是这种好时光只是昙花一现,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美国外贸形势又迅速恶化-其实这与美国自身的经济结构有关,单边抑制进口贸易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