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乡下仍保留着送彩礼的习惯。男子娶亲时,不仅要给女方一定数额的钱,多则上万,少则几千,视男方的家庭状况而定;另外必不可少地要准备一定数量的猪肉给女方,此肉称为“礼肉”或“离娘肉”,这是数十种彩礼中必不可少的一种。
“离娘肉”的选择很有讲究,一般是整头猪或一半。有些地区送肉的数量要根据新娘亲戚的数量来决定,像新娘的外祖母、姨、舅、叔、伯、爷等亲属,每家都有享受一块礼肉的权利。
但是这种风雅而有趣的“彩礼”现在是越来越少了。如今中国人结婚时的“彩礼”都是直指金钱,动辄几千上万,让那些穷困而盼媳妇的家庭不堪重负,甚至因此而闹出打官司的事情来。湖北荆州就发生了这么一件事,结婚仪式已经举行,但岳父刘老汉却因女婿没给5000元彩礼而不准女儿回婆家,并让女婿回家拿钱来才放人。男方盖房、结婚已花光了积蓄,一时无法凑这么多现金,刘老汉就一直把女儿留在娘家。女婿一怒之下把老丈人给告了。
一般而言,在农村结婚,房屋是必需的,此外,还需要一系列家用电器(包括彩电、冰箱、音响等)、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大量的衣物和婚宴酒席费用。这样平均算起来,在农村结婚所需的全部费用在5~7万元。这笔钱在城市工薪阶层中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何况是经济落后的农村。大部分人为了这件人生中的头等大事都背上了沉重的债务,伤透了脑筋。
为什么索要“彩礼”的行为成风?经济学为我们解开了这个秘密。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婚姻是一桩交易,交易双方为男方和女方,其中男方为需求方,女方为供应方。供与求,双方必然涉及信息的因素。城市中讲求自由恋爱,男女双方在交往过程中具备充分了解的机会,信息较为对称;而农村中大多数人还沿袭着古老的传统—经人介绍,然后步入婚姻。男女双方几乎没有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恋爱阶段,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信息不对称,就会导致交易双方对对方的情况出于某种原因而了解不充分,因此也会导致供求双方在交易中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意图。根据现实条件,通过自由恋爱、正常交往来了解男方的可能性不大。在由媒妁之言促成的婚姻中,媒婆似乎成了信息传递的唯一渠道。但媒人在促成一门亲事后还大有利益可图,因此通过媒人来了解男方,也不能尽识男方“庐山真面目”。那么,男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很难消除,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在人品、性格、素质良莠不齐的男性群体中,女性出于保护自身的动机,宁肯以综合素质中等偏下的男性个体来取代其对男性整体的客观评价,这就是经济学中常讲的“次品车”现象。
从男性角度来分析,由于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即婚姻关系确立之前男女双方互相博弈的结果会使男性群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以次充好”的现象,造成男性在婚前信誓旦旦,而婚后往往实现不了的问题。而且,在婚姻这一纸契约成立以后,逆向选择的结果易形成道德风险。婚后男性的生活能力以及精神上对女性的关怀程度都是女性在婚前必须要考虑到的,而这些又都是不确定的,为了弥补这可能造成的损失,女性在婚前通过彩礼预先得到补偿,无疑是非常明智的。
而且彩礼本身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也促使了交易的达成,即婚姻关系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