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过政治经济学的人对 “一只羊等于两把斧子” 或者 “20码麻布等于一件上衣” 这样的等式都不陌生。 分工是人的天性,有分工就有交换。 这两个等式都是表示各种物品交换中的比例关系。经济学家则要探讨,决定这种交换比例关系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古典经济学家是探寻这种交换比例的先 驱者。 他 们认为,这种交换关系是客观的,使这种关系成立并为买卖双方都接受的原因也应该是客观的。 他们坚信“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认为劳动创造了物品,因此,使这种交换比例相等的是包含在其中的劳动。 英国古典经 济学家亚当·斯密就说 “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决定各种商品交换比例的是包含在商品中的劳动量。 一种商品中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称为价值,价值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即 价格。 这种理论称为劳动价值论,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
但这种理论正确吗?商品中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是抽象的劳动.是体力或脑力的支出。 在现实中并没有什么客观衡量标准。一只羊可以交换两把斧子是因为它们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相等,但这个社会必要劳动量到底是多少,谁也不知道。 说“一只羊等于两把斧子” 是因为它们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相等,也可以说因为它们相等,所以包含了相等的社会必要劳动量,这岂不是一个诡辩式的循环论证了吗?因为A等于B,所以B等于A,这种推理回避了它 们为 什么相等。 看来,要找出决定“一只羊等于两把斧子"的客观因素,无论逻辑论证多严密,实际上是此路不通的。19世纪中期以后,这种解释遭到了越来越多经济学家的怀疑。 人们开始沿着另一条思路探索,决定“一只羊等于两把斧子” 的主观因素。
这种主观因素就是消费者的主观评价。 个人愿意用一只羊去换两把斧子,他所考虑的并不是他养这只羊用了多少劳动,或者, 对方生产两把斧子用了多少劳动,而是他对两 把斧子的评价大于或至少等于一只羊。 无论羊或斧子中包含了多少社会必要劳动量,只要有羊的人认为,两把斧子给他带来的满足(效用)大于一只羊,有斧子的人认为,一只羊给他带来的满足(效用)大于两把斧子这种交换就能完成,这个等式就能成立。 换言之,“一只羊等于两把斧子” 与羊和斧子中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没有关系。决定这个等式的是交换各方所得到的效用。 效用是主观的,是 消费者对物品的评价。 所以决定"一只羊等于两把斧子"的不是客观因素而是主观因素,不是羊和斧子中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量,而是双方对羊和斧子的主观评价-效用。
在商品交换普遍的今天,不是一个人用羊换斧子,而是许多有羊的人与许多有斧子的人交换。 对羊和斧子的评价是主观的,每个人都不同,或者说,每个人从羊和斧子中 得到的满足(效用)并不同。 为什么交换的比例是 “一只羊等于两把斧子” 呢?经济学家指出, 这种交换比例并不是谁确定的,而是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自发形成的。 市场上有许多买卖羊或斧子的人,不同的买者对羊或斧子的评价不同,所愿意出的价格也不同,卖者把羊或斧子卖给出价最高的买者。 如果在这种价格 时,有多余的羊或斧子卖不出去,价格必然下跌,直至买卖均衡为止。 如果供出售的羊或斧子不多,买者就只好出高价,也是直至买卖均衡为止。 在竞争的过程中会自发形成 “一只羊等于两把斧子" 的均衡。 实现这种均衡的过程完全是自发的,与社会必要劳动量没什么关系。
这种解释是19世纪70年代的奥国学派或称边际效用学派提出的。 它是对古典学派的否定,因此被称为经济学中的“边际革命” 一一理论发展史上的革命是破旧立新。 按古典学派的解释“ー只羊等于两把斧子” 是等 价交换,交换仅仅是互通有无,这时是谈不上市场经济的。按奥国学派的解释,“一只羊等于两把斧子” 是双赢的交换双方都认为获得的效用大于失去的效用。 这时交换遍及整个社会,市场经济就是必然的结果。 市场经济的基础不是等价交换而是双赢的交换。
奥国学派的这一套理论经常受到误解,甚至批判。 我们判断一种经济理论正确与否的 唯一标准是实践,即它能否正确地解释现实经济现象。 古典经济学无法解释许多经济现象,甚至引出了一些错误的结论奥国学派的理论则对市场经济作了有说服力的解释。 所以,在经济学史上,奥国学派取代古典学派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这些年来流 行的一个词是 “与时俱进”。 但要真正做到 这一点并不容易。许多人由于观念或利益,固守已经过时的理论,甚至不允许别人进行探索性批评。对新的理论则一律称之为 “异端邪说”,口诛笔伐。 这些人说 得好听点是“保守”,说得难听点是 “反动” 一一社会在前进,他们还在坚持过时的东西,岂非逆历史潮流而动?讲 “一只羊等于两把斧子” 这样老生常谈的话题有点乏味,但其中包含的与时俱进的道理却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