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幅员辽阔,沿海内陆有差距,南方北方有区别,这不假,但有些差距其实很小,比如股票这事,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就见证了,成都市紧随上海深圳的脚步,紧锣密鼓地搞起了股市。
没有交易所?那就办市场。 交易所不过就是室内的市场嘛!
没人来组织? 那就一边策划一边干,甩开膀子大力干。
1993年,成都市中心的红庙子街逐渐火爆起来了。 春熙路、青年路的吼货市场搬家到这里了吗?
非也,你说的那是20世纪80年代的老故事,取而代之的是最新潮的股票。 一张花花绿绿的纸,盖上一个章,就要用厚厚一大摞人民币去换,从街头拿到街尾,就有可能赚钱了。 为什么?涨价了,买卖有差价了.
这样的故事至今还在“老成都”的嘴上流传,他们说从凭票供应时代的各种票票,到1993年时兴起来的股票,变样了,创新了。
咱们工人有力量,瞧这创新劲儿: 三电、锦华、川棉、联益···几十家,他们厂都有了自己的股票.
话说1992年,四川金融市场证券交易中心选址成都红庙子街,进行国债和企业债券的交易。 四川省首家上市公司川盐化(四川盐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就曾经在这里摆摊发行。 带头大哥在此,后来者岂能靠边? 于是股票、股权证、企业债券等证券拥有者都来了。
当时,企业股份制试点开始铺开,股份制改造(简称“股改” )盛行,股权证大量发行,唤起了人们(后来有更专业的称谓,叫“投资者” )的证券投资意识,证券市场快速升温,以至于达到发烧的程度,后来更弄成了高烧不退、各方关注,更厉害的是这个市场实现了完美转型, “占道经营”一年多时间以后,在多个部门的配合下顺利迁址,实现了平稳过渡。
由于市场建设刚刚起步,室内的柜台交易无法满足需要,很自然地随着排队的人们扩展到街上,于是干脆就在街面上交易,红庙子街变成了露天交易所,熙熙攘攘的投资者们自发形成了街头证券交易市场,其规模之大,一度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关注,“红庙子市场"也成为证券市场发展初期露天市场、自发市场、不规范证券交易市场的代表。
有人评价说,“红庙子”的历史价值包括但不限于:
推动股改(企业股份制改革)、 普及股票知识、 推动柜台交易纳入立法, 甚至说对以后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都有积极意义。
还有人说,红庙子市场曾经是中国最大的“一级半"市场、中国最早的“三板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