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把俄罗斯伟大作家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 书中不仅反映了当时的俄国现实和俄罗斯人民的爱国主义,而且有许多颇富哲理的议论。 当拿破仑大军侵犯俄罗斯时,有人根据“规模庞大的军队必胜”这一理论预言俄罗斯的失败。
托尔斯泰则指出,一个军队的战斗力是它的士兵人数和某个未知数的产物。这个未知数就是军队的“士气”。也许是深受托尔斯泰的影响,出生于俄国的美国经济学家莱宾斯坦提出了与托尔斯泰观点类似的X效率理论。
莱宾斯坦认为,可以计量的生产要素投入并不能完全决定产量。决定产量的除了生产要素的数量外还有一个托尔斯泰所说的未知因素,即X因素。 就军队的情况而言,这个X因素是士气;就企业生产而言,是其内部成员的努力程度。 由资源配置最优化引起的效率称为“资源配置效率”,由这种X因素引起的效率称为“X效率”。 这两种效率同样都会使产量增加。
X效率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企业是个人的集合体,企业的整体效率取决于其内部每个个人的行为。企业中的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实现最大化行为,即不能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个人在行为中总存在安于现状的惰性倾向。 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企业成员与企业之间的契约也是不完全契约,不可能具体地规定成员的努力程度。 成员在工作中只要有机会就要按自己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企业利益最大化的标准行事。 例如,工作中的偷懒或不负责任。 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对个人的努力都有相当大影响。内部刺激不足或人际关系紧张,外部刺激减弱,都会削弱个人的努力程度。
如果这些因素影响了企业内每个人的努力程度,企业就会出现X低效率的情况。 莱宾斯坦认为,这种X低效率现象在企业中相当普遍。 据他估算欧美国家X低效率带来的损失不会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5%,而垄断与关税等不完全竞争因素引起的资源配置低效率不足1%。 可见X低效率问题是相当严重的。
X效率理论得出了四个结论:
第一,最大化是特例,非最大化才是一般情况;
第二,如果不考虑企业影响X效率的环境和个人行为动机,生产函数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第三,投入成本增加的百分比与产品成本增加的百分比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这就是说,当提高了X效率时,投入成本不变,产量成本反而减少;
第四,产品价格上升减少了外部竞争的压力,这会由于X效率降低而引起生产成本增加。 从这些结论可以看出,X效率理论实际是对传统微观经济理论中生产理论的挑战。因为传统微观经济理论是以最大化为出发点,分析的中心是生产函数理论。
莱宾斯坦是一个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 他把X效率理论用于研究经济发展问题。说明了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起X低效率的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例如,惰性的存在阻碍了劳动力流动),以及发展中国家里通货膨胀、收入分配与X效率之间的关系等。
现代经济学家进一步从信息不完全条件下的委托-代理关系和不完全契约的角度探讨了X低效率的问题。 解决X低效率的方法则在于设计一种合理的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 在托尔斯泰所说的情况下,士气来自觉悟,俄罗斯军队尽管人数少于拿破仑的军队,但保卫祖国打败入侵者的信念使他们士气高涨。 然而,正常情况下,士气或努力不能靠人的觉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
例如,实行效率工资或总经理股票期权制就是从制度上使企业员工(工人与总经理)自觉地为企业的利益而提高努力程度。X低效率的原因尽管有各种各样,但最关键的还是缺乏一套合理的制度。 从这种意义上说,建立能激励人努力程度的制度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创新,即经济学家所说的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
我国经济中,特别是国有企业中存在着相当严重的X低效率,或者托尔斯泰所说的“士气”不足。 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仍然是制度。 产权不明确、缺乏一套适用的激励与监督机制是X低效率的根本原因。 因此,国有企业的脱困决不仅仅是某一时期扭亏为盈,而是要有制度创新。一时的扭亏为盈,不以制度创新为基础,以后也许又会扭盈为亏。 这正是X效率告诉我们的。
托尔斯泰的确是伟大的,他在文学创作中的许多天才形象闪烁至今,仍给我们以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