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重估论在国内的代表人物为券商中的学者高善文。
2006年3月,高善文等发布了第一份主题报告,第一份主题报告的基本思想是:中国从2005年10月份以后连续加速的货币供应量将主要表现为各种资产价格的全面重估;其中资产的定义包括股票、债券、房地产、土地和古董等。
到2006年6~7月的时候,股票市场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上涨,上证指数达到1700点附近,全国的房地产市场也表现出价格全面加速上涨的势头,资产重估论开始引起一定的注意,并引来不少批评。反对者认为中国股票市场的上涨主要受益于股权分置制度的变革,受益于上市公司利润的强劲增长,受益于人口年轻化过程的人口红利等基本面因素,不能使用资产重估的提法来解释和把握。
在此背景下,高善文等人发布了第二份主题报告。第二份主题报告的基本思想是:中国的资产重估过程远未结束,债券市场将继续上涨;考虑全球经济周期变动的原因,中国周期性行业和公司盈利的同比增长率将会大幅度上升,保守估计,2006年4季度到2007年1季度利润增长率不低于30%。
不过,高善文也认为,资产重估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资产价格的泡沫化过程;就中国资本市场当时的情况看,股票市场无疑存在相当明显的泡沫;从长期的角度看,市场高估值水平是无法维持的,并很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候通过股价剧烈下跌的方式来完成修复。
高善文认为,资产泡沫的崩溃会对经济带来很大的危害,这一过程形成了大量财富的蒸发和消失,也会带来财富的重新分配,并影响到消费和投资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然而,更为严重的危害也许在于:资产价格的重估过程会系统性地降低和损害金融机构、住户部门和企业部门的风险防范和控制体系,并在泡沫破灭的时候造成微观经济主体资产负债表的严重破坏,从而放大、加剧和延长泡沫破灭的负面影响,基本的原因可能在于人性的贪婪会在持续的股价上升中战胜人性的恐惧,从而使得风险暴露超出自身的承受能力。这其中危害比较严重的是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破坏,这会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影响经济的融资过程。
问题是,站在2006年的时点上看,重估过程可能还没有结束,股票市场的泡沫还在进一步吹大。
当然,市场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资产重估理论。也有一些分析师从基本面角度解释中国股票市场的上涨,因此“大国崛起”、“黄金十年”之类的提法开始出现。
2006年年末,东方证券提出迎接“黄金十年”的口号,认为A股市场将迈入“黄金十年”。
其主要理由包括从宏观经济来看,发布“十一五”规划以来,建设和谐社会与创新型国家日益成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中国开始进入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经济增长更趋成熟和可持续性。2008年奥运会将举办,也是一件标志性事件,因为举办奥运会往往代表着举办国开始具备经济起飞的基础或已进入经济起飞阶段。日本在1964年举办奥运会之后,国民经济进入产业升级阶段,1965~1975年,经济迅速腾飞。韩国的经验也大抵如此。
“黄金十年”派认为,证券市场在经历重大转折之后,迈入了发展的春天。市场的健康发展比指数一时的涨跌更为重要。大扩容、大创新、大发展是后综合治理时代中国资本市场的基本主题。证券市场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各方利益主体开始有了共同利益基础,而上市公司纷纷推出股权激励政策,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在新的监管形势下,上市公司将更加诚信。同时大量蓝筹公司的上市为市场注入新鲜血液,证券市场将更能代表中国经济的增长。而金融创新将为不同的风险偏好者提供更多的选择,证券市场开始成为各类投资者的乐园。
东方证券认为,未来十年,中国将成为全球重要经济中心之一。在人民币长期稳步升值和中国经济长期看好的背景下,国际资金加速流入的趋势很难避免。最近有统计数据表明,今年流向新兴市场40%的资金流到了中国。而从国内环境来看,结构性因素难以短期内消除,居民储蓄率将长期居于高位,巨额外贸顺差所带来的流动性充裕的局面也将持续很长时间。总之,在中国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资本市场制度变革和大扩容,以及全球流动性聚焦中国的合力下,中国A股将迈入发展的“黄金十年”。
高善文在研究了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资产价格重估的历史经验,认为尽管基本面的因素确实重要,并有助于解释和预测资产价格的变动,但中国2006年以来所经历的资产价格上涨,仍然主要归因于资产重估过程。
不管是资产重估论还是“黄金十年”的提出,都对于未来的资本市场表现出相当乐观的判断。正是在这种群体乐观的叠加之下,A股市场继续高歌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