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这样一个专门颁发给新闻和艺术类的大奖, 虽然这项大奖的奖金只有7500美元,远远低于诺贝尔奖,但无数新闻人物还是对这项大奖趋之若鹜,每年都有两千多件新闻摄影精品,参加这个大奖的激烈角逐。
大奖作品投递阶段完毕后,会有102名德高望重的评审员,组成评审团,最终评出21个奖项,这个举世瞩目的大奖,便是普利策奖。
1847年4月10日,约瑟夫·普利策出生于匈牙利,他的父亲菲利普·普利策原是一个谷物商,他的母亲婚前名叫路易斯 ·杰伯。
普利策的家境小康,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德文和法文都讲得很流利。 他还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继承了两项特长:棋艺精湛,马技高超。
可是美好总是昙花一现,痛苦却如影随行。 普利策的父亲由于心脏病去世,他的家庭陷入了贫困的境地,生活之鞭逼迫普利策的母亲改嫁给一个名叫布劳的男人。
普利策当时还是个少年, 但他倔强、坚强,非常有主见。 随后继父和继子不和的故事,在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上演。
普利策17岁的时候,决定离开这个不和睦的家庭。 毕竟天高地远,世界很大,哪都有属于男子汉的天空。
普利策离开布达佩斯的时候,只带走了一张母亲的照片,放到贴近胸口的衣袋里,他对母亲说: “我要去闯世界,不干出点名堂,决不回来!”
普利策如果不是遭遇父亲去世的变故,就是一个在“蜜罐子"里泡大的孩子,如今他要独自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
对于一无一技之长,二无健壮身体的普利策来说,满腔的豪情并不能换来面包,自谋生路的计划只能是一个奢望。
普利策本想去打工,却接连受挫。
后来出于对拿破仑的崇拜,他想成为一名奥地利军人,可是在体检的时候,却因为身体瘦弱、眼睛近视等原因被无情淘汰。
普利策不甘心自己的从军之路就这样断绝,接下来又去驻墨西哥法军和驻印度英军报名处应征,但是军队里根本不养闲人,出于同样的原因,普利策参加外籍军团的愿望也没有实现。
普利策一路流浪,来到德国的汉堡,·有幸遇到了一个德国人。 这个德国人口若悬河,一个劲儿地劝说普利策去美国,涉世不深的普利策觉得自己遇到了贵人。 于是,1864年,他登上了这个德国人的货船,开始了偷渡美国的危险旅程。
普利策最终来到了美国,但美国是个英语系的国家,对英语不熟的普利策简直就是一个会说话的“哑巴"。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美国当时正在进行南北战争,普利策经过了一番锻炼,身体壮实了不少,他又会德语,还擅长骑马,故此,他成为美军“林肯骑兵队"的一名骑兵。
普利策性格倔强,不肯向欺负新兵的上级低头。 有一次,他竟挥拳将那个上级军官揍了一顿,普利策的“勇敢”让他差点儿被枪毙。 这段由生到死,又由死到生的经历,让年轻的普利策不仅变得成熟,也开始变得稳重。
南北战争结束后,普利策就匆匆地“解甲归田" 了。 虽然战后的美国纽约百废待兴,·但由于大批军人转业,就业竞争压力太大,普利策找工作时接连碰壁,这时候普利策的衣兜里,只剩下为数不多的钞票了。
普利策身上穿着一件旧外套,在外出找工作的时候,为了使自己看上去体面一点,他连续几次,都到一家法国旅馆去找擦鞋童擦鞋。
可是有一次擦完鞋,擦鞋童悄悄地告诉他,请他以后不要来了,因为住在法国旅馆的有钱人,不愿意和普利策这个穷小子坐在一起,享受擦鞋童的服务。
普利策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气冲冲地来到街上,回头看着那家法国旅馆,叫道:“我发誓,将来一定要将你收购,然后修一栋只属于我自己的摩天大厦!"
普利策赌气之下,离开了纽约,来到了美国西部的圣路易斯市。圣路易斯市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清澈的密西西比河穿城而过,这座城市不仅充满了生机,更是充满了希望。
普利策决定在这座城市里干出一番事业,可是他天生傲骨,从来不认为自己会干一辈子粗活,虽然为了糊口,干过一阵子骡夫、水手、建筑工人、码头苦力,但都是浅尝辄止。
不久之后,普利策终于在图书馆谋到了一份图书管理员的差事。
图书管理员虽然薪水不高,但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读很多的英文书籍。 普利策为了尽快地学好英语,专心地在图书馆工作。
这天,普利策在图书馆读书的时候,正巧看到旁边有两个中年人在下棋,普利策看了一会儿,对一名举棋不定的中年人说道: “您不能这样落子,如果要贸然走这步,那就死定了!"
普利策指点一个中年人走了一步好棋,接着又指点另一个中年人,那两个中年人对普利策精湛的棋艺,连竖大拇指,其中一个人问道: “小伙子,你叫什么名字?
普利策讲完了自己的名字,又听完下棋的两个人的自我介绍,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原来是艾米尔和苏兹先生!
苏兹是共和党创始人之一,而艾米尔是《西方邮报》的大股东,这两个人在圣路易斯市就好像几十年后的普利策一样大名鼎鼎。
艾米尔和苏兹听完普利策的遭遇,都对这个怀才不遇的年轻人深表同情,苏兹和艾米尔共同拥有《西方邮报》,现在他们的报社正缺一名记者,艾米尔说道:“年轻人,你经历这样丰富,何不到我们报社当一名记者,好好锻炼一下?
普利策虽然操着一口蹩脚的英语,但对极具挑战性的记者工作,却充满了向往,他试探地问:“我没干过记者,不知道能不能胜任这个工作?”
苏兹呵呵大笑道:“边学边干,没有哪个人天生就能做好记者!"普利策性格倔强,眼睛里不容沙子,这种天生就不向恶势力低头的秉性,最适合做记者。 果然,普利策第一天来到报社,就被主编派到外面,去调查一起盗窃案.
普利策当时和其他报社的很多同行,几乎同时赶到了盗窃案案发的现场。 普利策利用他清晰冷静、 富有逻辑性的头脑,主动帮警察分析案情。
根据普利策的分析,警察很快破案,而警察作为回报,也向普利策透漏了罪犯行窃的很多独家细节。 普利策回去之后,连夜赶工。
第二天,一篇重磅的新闻稿一《盗窃案侦破经过》出炉了。当天的《西方邮报》发行量大涨,在苏兹和艾米尔庆幸自己选对了人的同时,普利策也跟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
普利策幼年丧父,饱尝苦难,他“草根” 的采访方式,与那些“高大上”记者采访的路子,截然不同。他关注圣路易斯市市民的衣食住行,只要能为他们表达诉求,普利策就在《西方邮报》上,大声地疾呼。
《西方邮报》因为表达的是大多数普通市民的观点,故此,被圣路易斯市市民视为自己的喉舌,《西方邮报》几乎人手一份,销量节节攀升.
苏兹觉得普利策是个人才,便将他调往杰斐逊城,担任《西方邮报》的特派记者,专门报道州议会的会议信息。
经过一个月的采访,普利策传回了大量的独家消息。 在采访中,他还意外地发现市政当局所收的一笔税款不知去向,就顶着压力将这个消息在《西方邮报》上披露出去。
贪官们恨死了普利策,竟发出威胁,要派杀手取普利策的性命。
可是普利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更大胆地在《西方邮报》上发表文章,揭露贪官们丑恶的嘴脸。 圣路易斯市当局迫于舆论的压力,随后展开调查,将那些贪官们绳之以法。 该州的州长为表彰普利策,亲自任命23岁的普利策为圣路易斯市的三大警官之一.
普利策一举成名后,开始迈出了向报业进军的坚定的第一步,那就是收购《圣路易斯快报》。 普利策将这份老报更名为《圣路易斯快邮报》,而且只为市民发声,不为任何政党服务。 普利策为了专心搞好经营,还雇佣了和自己秉性相近的柯克里作为该报的主编。
《圣路易斯快邮报》销量大增,让普利策腰缠万贯的同时,也让他得罪了一大批权贵。 不久后,该报刊登了一篇揭露律师丑行的文章, 一个名叫史列贝克的律师,见到文章暴跳如雷,带着手枪,找到主编柯克里拼命,结果却被柯克里一枪打死!
柯克里杀人的消息传出,让《圣路易斯快邮报》的销量深受影响。 普利策没有办法,只得停办该报,离开圣路易斯市,重新回到纽约,并买下了另外一家负债累累的报纸《世界报》。
普利策拥有了《世界报》之后,随即对该报进行了改版, 使该报从此脱胎换骨,一跃成为报业的新宠。 普利策让这张报纸重新焕发勃勃生机的秘密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底层的市民发声,以“迎合多数人胃口"为生存法则,一改奴颜婢膝的形象。
1885年,普利策还在《世界报》上为自由女神早日运抵纽约而集资捐款,奔走呼吁。 虽然自由女神在1886年10月,高高地耸立在纽约港的港口,但普利策因为操劳过度,一双眼睛视力急剧下降了。
普利策虽然失明,但他始终也没有忘记一件事,那就是当年在法国旅馆因擦鞋受辱而立下的誓言。 于是,他不惜巨资,买下这座带给自己屈辱的旅馆。
首先,他把这座旅馆夷为平地,接着,他投资200万美元,在这座法国旅馆的旁边修建了一座20层的大厦。 1890年12月10日,纽约最高的一座大楼新普利策大厦终于完工了。
这座大楼,亦成为《世界报》的印刷、排版和制作中心。
普利策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的心底一片光明。 为了新闻界的明天,他向哥伦比亚大学捐赠了 200万美元,创办了一所新闻学院,为培养更多的新闻人オ,不遗余力。
1911年10月29日,普利策与世长辞,享年64岁。 美国每年都要评选“普利策” 新闻奖,用以纪念普利策为新闻事业所作出的不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