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票交易所红马甲、黄马甲、蓝马甲历史

2020-01-1810:20:58中国股票交易所红马甲、黄马甲、蓝马甲历史已关闭评论

红马甲,黄马甲

电影中的股票交易大厅,人声鼎沸,夹杂着一阵接一阵的电话铃声,交易员们手舞足蹈,表情丰富,却听不清楚他们说什么;跑马灯显示屏上各种股票的价格不断变化,场内场外有人欢喜有人愁,上演着一幕又一幕的精彩故事。

在这些千变万化之中,我们也能注意到,交易员们穿着清一色的红马甲,以至于后来“红马甲”就成了交易员的代称。

中国股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晚期,但现代的股票交易要从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谈起。

到目前为止,这是A股的两个交易所。

交易所在成立之初,建设者们参考吸收了西方经验,建立了交易大厅,设置了证券公司或投资机构席位,席位上坐着这些机构的交易员。

当然,还有交易所的内部工作人员。

为了与交易员区别开来,他们穿的制服就是黄马甲。

黄马甲,中国特色据说当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筹建期间,条件相当有限,大家都经验不足,离规定的开张时间又很近了,于是产生了误打误撞、将错就错的“马甲颜色之中国特色"。

当时,交易大厅的色彩整体上是冷色调,如果交易人员穿红马甲,不但符合审美传统,而且万绿丛中一点红,显得喜庆而且活跃。

于是领导决定马甲就用红色。 但执行不到位,负责服装的那位工作人员去买布的时候,个人认为黄色比红色更好看,于是自作主张买了黄布。 但是黄布不符合领导要求,又去买了红布。到了交易所开业的那一刻,红马甲、黄马甲一起出现,而且数量刚刚好,没有多余的。

说时迟那时快,领导傻眼一秒钟后临时拍板说,让交易员们按照国际惯例穿红的,交易所的工作人员将就一下,穿黄的吧。 红黄二色马甲由此诞生。

后来交易所的业务发展得很快,上交所一共开辟过8个交易大厅,投资机构的交易席位最多的时候曾经超过5000个。

午饭时段,交易大厅附近的大街小巷,5000多个红马甲来来往往,蔚为壮观,如果有航拍照片的话,

可以说是值得珍藏的股市文物了。

1997年底上海证交所搬迁到浦东新大楼后,开始采用无形交易的方式,但沿袭传统,在交易大厅保留了 1608个席位。

到现在,尽管网络技术发达,股市交易早就实现了电子化,但上交所保留了交易大厅和一小部分B股的有形交易席位,所以在上交所的交易大厅里仍旧可以见到红黄马甲的身影。

说来有趣,当年两匹布的“失误”造就了独特的风景线。 毕竟红黄二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魅力。 君不见,美股用绿色表示上涨用红色表示下跌,到了东方世界就扭转过来。 再说了,交易员和工作人员分别穿不同色彩的马甲以示区别,也是实用有效的管理措施。

打破无关痛痒的国际惯例,采用红黄二色马甲,这是个很实用的将错就错,让中国的股票交易所在全世界的交易所中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蓝马甲

深交所当年开业的时候,也采用交易员手工竞价的方式完成交易,虽有电脑但毕竟数量太有限,只能处于辅助地位。

交易大厅内,各个席位的交易员按分工不同穿上蓝马甲和红马甲,不是军事演练中的红方蓝方,也不是上交所那样的交易员穿红马甲、 交易所的工作人员穿黄马甲,而是一种新情况:

红蓝马甲都是同一家投资机构的人员,蓝马甲负责接收、 登记本部门传来的买卖指令,相当于收报员、邮差先生;红马甲负责依照指令代客竞价、 买卖股票,是名副其实的交易员。

到了1997年,深交所也实现了无形化交易,而且改革彻底,场内交易员全部退场,红蓝马甲从深交所消失。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